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3)

2019-03-10 21:28

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 (1)突出重点之时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 (2)突破难点之时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 (3)质疑释疑之时

对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得学生对它们有了具体的认识。 (4)自主求知之时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当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运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制作成一个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课上,通过分组教学系统,及时而高效的反馈学生的自主提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与教材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我们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了什么。

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特效的容量和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视觉、听觉感受,味觉、感觉得不到锻炼。比如在让学生从六杯液体中,判断出纯净水、盐水、糖水、酒精、食醋、酱油。只有通过“一看、二闻、三尝”的方式,才能真是掌握不同液体的性质:色、味、形。这些信息只有让学生也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还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课堂的纪律等方面提高其有效性。 (四)有效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对科学学科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要培养学生学生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个人运用信息技术,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作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4.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必须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否则,整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集好信息资源。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科学、更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科教学,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5

[9]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年版

[1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成绩单

系部 学号 周数 起止 日期 专业 学生姓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指导 教师 入学时间 班级 职称 年 月 论文题目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指导教师评语备注: 本成绩单入学生档案。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评 阅 人评语 建议成绩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答 辩 与评分 综合成绩 答辩小组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郑州师专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专业: 毕业届别: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毕业论文题目 日 期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指导内容 指导学生收集论文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存在问题 收集的资料 没有针对性 教师、学生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告,并发出 毕业论文任务书 内容没有填完整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论文初稿 格式不符合要求 内容重复太多 文中个别语句 需要改正 无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完成 论文定稿 年 月 日 注:本表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方案和实际指导情况填写,在指导工作完成后交系(部)保存。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风电项目技术经济研究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