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定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如海拔900m左右的黄龙寺附近,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黄壤。
庐山地处鄱阳湖畔,鄱阳湖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上升,易形成降水。庐山海拔1473.8m,海拔的上升带来的气温的下降,使水汽的饱和度降低,而庐山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而水资源丰富,山上流水地貌众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丰沛的降水是庐山上能发育有众多瀑布的前提条件。
“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自然景观怡人,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实习的路线情况为:
8月27日:好汉坡—望江亭—小天池
8月28日:月照松林—女儿城—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芦林湖水库—庐山博物馆
8月29日:植物园—含鄱口
8月30日: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黄龙寺—会议旧址—别墅群 8月31日: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电站大坝
9月1日: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 9月2日:石门涧—蝙蝠洞
三、 气象气候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受不同自然因素影响,兼有山
6
地气候和特殊的小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中低纬度带,受地理位置的控制,庐山的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亚洲低压的控制,风从高压吹向低压,风向为东南风,带来了太平洋丰沛的水汽,降水多。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吹西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天气干冷。 2.山地气候
庐山自山麓至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等)的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形成了山地气候(表1)。
表1. 8月27日气象观测数据
图3.1 湿度、气压、温度与海拔关系
理论上说,温度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且
海拔每上
升
100m,气温下降
0.6°C,然而图 3.1显示,观数据并没有显示这样的相关性,下波动,未显示随海拔下降的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测量
7
测到的温度上势。这原理有
错误。数据是随着爬好汉坡一路测得的,然而从好汉坡底爬到坡顶,时间已从7点走到12点,从清晨到中午,太阳辐射在增强,气温在增高,由于没有控制好变量,使测量各个海拔高度的时间相同,因而要想得到气温随海拔递减的规律是不可能的。(2)存在测量误差。一方面,仪器的精度不高,在测量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仪器上的数据很难达到稳定,上下波动的范围较大,这对温度本身变化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精度是显然达不到测量要求的。另一方面,每一个海拔高度只有一个测量点,很容易受局部地形的影响。
图3.1显示,湿度与海拔的关系可表述为:随着海拔的上升,湿度先上升,再递减,在630m处存在一个最高点。这可能是由于刚开始随海拔增加,水汽饱和度下降,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当海拔上升到一定程度,湿度达到最大值,形成降水,随着海拔进一步增加,湿度逐渐减少。需要指出的是,在山地这样的环境中,影响湿度的因素很多,如测量地在山泉旁边,阴湿处等,都会造成湿度偏大,因而上述关系在图3.1中反映的并不十分明显。
气压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图3.1)。这是由于海拔是影响大气压的主要因素,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
3.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
以黄龙寺为例,黄龙寺海拔908m左右。从图3.4中的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黄龙寺地处一个谷地之中,其
8
图3.4 黄龙寺周围地形情况
西面、背面、东南面地势均较黄龙寺高,仅在西南面开一小口,如围椅状。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热量的聚集,不易使其散失,同时阻挡了冬季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干冷气流。夏季,进入谷地的暖湿气流,由于周围山体的阻挡,热量不易散失。由图 3.4还可以看出,有三条流入黄龙寺谷地的水系:东谷流入、大校场谷地流入、玉屏峰和九奇峰降水流入,流水在谷地汇集,增加了谷地的湿度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这样的地形条件改变了黄龙寺的水热配置,使得黄龙寺虽然海拔908m,但较同等海拔的其他地方,其水热状况更好:温度更温暖,湿度更大。
四、 地质
1. 庐山地史演化简析
早在震旦纪,庐山就已经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缓慢升高露出水面,后又下沉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下,直至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重新露出水面,断续上升,后又经“喜马拉雅运动”,终成现在的格局。
2.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两者构成庐山的边界。受温泉大断裂的影响,五老峰背斜一翼被错断开,形成单面山。这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经过测量,五老峰五个峰的产状如表4.1。由表中可以看出,五
9
图4.1 五老峰第四峰 表4.1 五老峰各峰产状 个峰的倾向和倾角大体一致,根据现场观测(图4.1),推测五老峰为背斜一翼,之所以会形成五个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山峰,可能与垂直节理的发育有关。 在月照松林和女儿城分别测了岩层产状,月照松林测得的数据为:倾向150°,倾角50°,女儿城测得的数据为倾向315°,倾角40°,两者倾向相差大约180°,倾角相差不大,结合在大月山水库上观察到的地形,两者应位于东谷向斜谷的两翼。在最后一天的自主实习过程中,观看
图4.2 褶曲
图4.3 局部变形
石门涧一侧铁船峰,能清晰的看到岩层受挤压作
图4.4 断层
用而形成的褶曲现象(图4.2),局部地区由于受到挤压应力过大,出现了岩层倾向不一致的现象(图4.3)。同时,还观测到了断层(图4.4),这些都说明当时这一区域构造活动较为复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