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地貌
1. 构造地貌
在8月31日的实习中,在锦绣谷一侧看到了塔状地貌(图5.1)。塔状地貌的成因有以下解释:岩石的垂直节理发育,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沿节理面
图5.1 塔状地貌
发生崩解,加上其具有一定的坡度,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形成塔状地貌。接着看到了仙人洞,至于仙人洞的成因,我的解释为:其靠近背斜核部,所受张力较大,岩石容易张裂,可能最初的状态只是岩石有一些破碎,但由于此地地理位置较好,当地人就进行加工,将其开辟为一个景点,形成现如今的状态。仙人洞的名声似在近代才兴起,未见古人游庐山有题仙人洞者,这似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仙人洞的成因。当天还参观了大天池,大天池为什么久雨不涝,久旱不干呢?首先这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只是在降水、温度变化不十分大的情况下才满足。我猜想大天池含水层下存在一个很好的贮水层,从而实现水量的交换。雨量大时,含水层中的水流向贮水层,雨量小时,由贮水层补给。大天池的基岩为石英砂岩,且其层面水平,这样能很好的避免水沿着节理面向下渗透。在雨量大时,一部分水能够从节理面从四周渗出。
三叠泉瀑布的成因我认为是旋回裂点。之所以形成三叠,是地壳间歇性的抬升造成的。三叠泉海拔1000多米,而东谷裂点、天桥裂点等的海拔高度都是1000m左右,这可能是同一时期地壳抬升形成的
11
裂点。至于乌龙潭和黄龙潭的瀑布,个人认为是构造裂点。以乌龙潭为例:首先裂点附近岩性都为长石石英砂岩,排除了岩性裂点的可能,其次,观察裂点上游岩层产状,推测河谷在下
图5.2 乌龙潭附近岩层
切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而成构造裂点(图5.2)。 2. 流水地貌
庐山存在多处河流袭夺现象。如天桥处的河流袭夺现象:河流原来的方向应沿着西谷-花径一带下去,现在却从天桥处流出。这是发生了河流袭夺的现象。袭夺的标志有:天桥
图5. 3 天桥附近河流袭夺现象
袭夺弯:西谷的河流原来沿着西南方流出,却在天桥附近,河流突然向北拐弯,形成一个极不自然的呈直角的河湾(图5.3)。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庐山的许多峡谷可以解释为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许多看起来像U形谷的,也可以解释为河流发育的老年阶段形成的。因为庐山在抬升之前,其水系就已发育的很成熟。 3. 庐山“冰川”地貌之争
12
图5. 4 犁头尖
图5.5 石门涧从高到低砾石颗粒大小情况
关于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一直存在着争议,下面就自己实习的观察结合着阅读的文献资料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冰川学派认为含鄱岭是冰川刃脊,而不远处的犁头尖为角峰(图5.4)。根据实习时现场的观察,可以认为含鄱岭两旁分别是两条冰川,而其发源地为犁头尖。我认为这是比较像冰川地貌的。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比如在含鄱岭测得的岩层产状为倾向314°,倾角64°,层面较陡,可能为两侧崩塌而成。而犁头尖可解释为断层中上升的部分,再经长时间的风化剥落,成为现在的形态。冰川学派认为七里冲谷地为U形谷。我不大认同。因为七里冲谷地宽度较小,观察谷地内砾石,未发现冰川擦痕。根据观察,七里冲谷地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而大月山为含砾石英砂岩,七里冲谷地可能是岩性差异形成的次成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一天自主学习参观石门涧时,看到沟谷中巨大的砾石,一开始对流水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能搬运这么大的砾石存在怀疑,后听当地在边上开小店的人说,在此次实习前不久,庐山经历过一次大的台风,当时将店门口的石桌石椅都吹走了,至此方信流水强大的搬运能力。再结合沿石门涧下去,涧中的砾石颗粒大小逐渐变小(图5.5),与流水搬运的情形相似。因而石门涧可解释为流水侵蚀切出的V形谷。
六、 植被
13
1. 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
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庐山上见到的常绿阔叶树的代表种为香樟(图6.1),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植物为枫香(图6.2)和梧桐(图6.3),针叶树的代表植物有水杉(图6.4)和黄山松(图6.5)。至于庐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
图6.1 香樟
律,我认为存在但不是分明显。对比山麓和山顶,是可以看到常绿树减少,针叶树增多的,但其过渡不明显。一个原因是人工干扰的因素很大,许多见到的都是次生林。另一个原因是庐山上局部地区的气候较复杂,影响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在山麓地带,主要的植被是常绿的香樟和毛竹等,在海拔400m左右,出
图6.2 枫香
现了落叶的梧桐和枫香,甚至还出现了针叶树水杉,然而到了海拔800多米的黄龙潭、乌龙潭附近,却又出现了毛竹、小叶青冈等常绿树种。在1000多米的月照松林和锦绣谷,针叶、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杂在一起,很难说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形规律。在最后一天石门涧地区的实习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从石门涧一路往下至蝙蝠洞,似乎常绿树种占优势,而针叶树种较少。
14
图6.3 梧桐
图6.4 水杉
图6.5 黄山松
图6.6 大月山水库附近植物样方
在此次实习中,拉了两个植物样方,地点分别在大月山水库和黄龙寺附近,测得的样方数据如图6.6和图6.7。拉植物样方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各植物的优势情况,下面以黄龙寺附近所拉的样方来说明。通过表6.1、表6.2和表6.3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此
地灌木占优势,在自然演替的情况下,最后可能发展
图6.7 黄龙寺附近植物样方
成灌丛。
表6.2 植物样方灌木统计情况
图6.1植物样方乔木统计情况
表6.3 植物样方草本统计情况
2. 植物园选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