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学院考研 外国新闻史完结篇(6)

2019-04-02 16:49

政治措施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具有革命的民主义立场,矛头常指向普鲁士王国的根本制度,从而遭到当局的一再刁难,于1843年4月被查封。《莱》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德国第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也是德国资产阶级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3.《人民国家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

1869年创办于莱比锡,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支持,该报同马恩报纸密切联系,成为革命喉舌,是当时德国最优秀的工人报刊之一,对德国无产阶级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该报致力于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在德国统一、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主要问题上坚持党的立场,反映党的立场主张。

该报经常刊登第一国际的文件、消息,实际上成为第一国际在德国的机关报 马恩非常重视该报的宣传活动,并为之经常撰稿 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被捕后,该报质量下降 4.《社会民主党人报》

1879年9月28日创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最初由于德国国内“非常法”的迫害,此报最先转至瑞士苏黎世出版,1888年转至伦敦。

此报同马恩保持密切联系,在马恩的不断关怀和指导下,《社》高举正义的旗帜,同俾斯麦以及国内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了物产阶级的策略纲领,其在《非常法》期间出色的宣传活动成为当时国际和德国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恩评价“在它的篇幅上及其明确和坚决的阐述并捍卫了党的原则,编辑部的策略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正确的” 1890年非常法被废除,该报完成了使命,自动停刊。 5.《前进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之后,党中央的机关报。 1876年10月1日在莱比锡创刊,主编是李卜克内西和哈森克威尔。

该报曾刊登不少马恩重要文章,最为重要的是发表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878年10月被当局查封 6.施普林格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报团

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并获得成功,到20C80S,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纪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施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至此,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 7.《世界报》

被称为原联邦德国三大报之一,1946年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至波恩。1952年招标出售,施普林格买下75%的股权。

《世界报》的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平日20版左右,分四个部分:重要新闻和评论、综合新闻、文体新闻和特高,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稿,广告约占一半篇幅,该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练,版面活泼。其记者网分布广泛,对记者和编辑的挑选标准严格,对首都新闻的报道具有一定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相当重视。 8.《法兰克福汇报》

德国的一家超区域日报,于1949年11月1日创办于法兰克福。

该报代表实业界利益,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90年代初发行近40万,成为超区域的一家报纸,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我国报刊经常转译其文章,该报也注意反映中国情况,在其文艺版于1987年5月3日期曾连载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该报平日出24至30版,内容分政治、经济、文艺三大部分,此外每天还分别有科技书籍、旅游等专版,

26

版面严肃,标题字小,图片较少。

该报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使其很大程度上无需依赖通讯社而独立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 9.《南德意志报》

1945年10月创办于慕尼黑。初为周二版,1949年改为日报。该报创办时持社会主义民主执照,以后变为私人报纸后仍倾向于社会民主党。读者对象主要是自由派知识分子。

该报篇幅较大,平日40~50版,周末更多。该报报道面广,头版专设抨击时弊的杂文栏“曝光台”,其对危害社会想象予以抨击的做法广受赞赏。报纸外观庄重而不呆板。广告约占一半左右,该报还设有图片供应社,向世界各地的报刊、电视台、出版社提供图片资料 10.《图片报》

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画报。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

报纸主要篇幅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哗变。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新闻。 11.《明镜周刊》

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1947年在汉堡创立。该报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意掉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70年代对国防部长斯特劳斯受贿渎职的揭露、1983年钢铁大王弗里克公司贿赂政界要人的揭露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2.沃尔夫通讯社

德国通讯社事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1849年沃尔夫在柏林创建。 创办人贝纳德.沃尔夫1848年曾来到巴黎在哈瓦斯社当过议员,同年回到柏林创办《国家日报》,1849年利用从柏林到边境城市亚琛开通的电报线,建立了沃尔夫通讯社,利用电报搜集和发布股票行情和经济信息,给报社筹集经费。

自创办开始,沃尔夫社业务发展极为顺利。1855年逐步增发政治新闻和其他非经济信息,成为德国报刊重要的新闻供应者。但由于技术原因,直到60年代,该社才能向德国报纸及商业公司提供经常性信息服务,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齐名,成为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

沃尔夫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1865年,俾斯麦将沃尔夫社置于政府控制下,并改组为股份公司。1875年,在政府支持下,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但习惯上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 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的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业务。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13.德新社

联邦德国主要的通讯社,总部在汉堡。德新社是1949年9月1日,在美、英、法占领区的三个新闻社基础上成立的。为一百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组成的股份公司,但联邦政府每年都给予财政支持。 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董事会,业务部门有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社,在国内,首都伯恩设联邦分设,其他州均设分设。

它是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德新社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业务部门由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

该社国内各州分设可直接向当地用户发稿,对外则由总社分欧亚非拉美中东和海外6条线路发稿,使用多国语言。播发新闻强调及时、迅速、准确,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各类稿件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近年来采取计算机传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向国际通讯社前进的步伐 大题:

14.《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及内容特色 创办经过:

1.1848年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团结起来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2月马恩所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成为该委员会的纲领。1847年9月,机关刊物《共产主义者杂志》在伦敦出版,出版一期后停刊。

27

2.随后不久,轰轰烈烈的欧洲革命风暴兴起,继意大利和法国后,柏林和维也纳也相继发生群众起义。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政治环境较为有利而且马曾办过报纸的工业城市科伦创办了《新》 内容特色:

1. 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主要任务。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思想中心,报

纸始终不渝的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民主的共和国;对外推翻反对沙皇的战争,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宣传革命纲领。这个特色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具体体现,也以后形成的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思想先导 2. 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新》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从读者来信中随时获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群众情绪,直接反映群众呼声,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使报纸能够更好的代表人民,指导运动前进。

3. 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的战斗风格,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的对敌原则。从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出发,

区别对待敌我友

总之,新的办报实践,是马恩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莱茵报时期人民报刊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15.马恩的主要报刊思想 ㈠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总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㈡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同时,杂志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这些新闻观点显然已经褪去民主主义色彩,具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

意大利: 1.《晚邮报》

1876年于米兰创刊,是意大利现存最古老的报刊之一,也是意大利最先走上企业化管理的报刊。 该报名为晚报实为早报,代表米兰、伦巴第资产阶级利益。

28

版面严肃,较多刊登文学、艺术作品,重视经济报道和体育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也有分量。

该报在世界上二十多个重要城市派有常驻记者,拥有一批知名“旅行记者”。其中女记者法拉奇善于访问国际风云人物,于1980年曾采访邓小平 2.《新闻报》

意大利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创刊于1867年的都灵。

20世纪在继承开明进步传统的同时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很快赢得声誉成为了欧洲著名报纸之一。两战期间曾与法西斯主义积极抗争。四五十年代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力倡导清新活泼、简介晓畅的文风,同时对版面进行了改革使之更有条理。

除星期一外每天出版,立足都灵,面向全国,拥有很广泛的读者。该报历史上以发表有分量的政治评论蜚声报坛,至今仍重视评论。每天还辟有读者和来信专业,反映和议论的内容包罗万象。 3.《信使报》

意大利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报纸,1878年创刊,在罗马出版,1986年平均日销量为21.5万份。 该报代表意大利钢铁、军火工业集团的利益。 4.斯蒂法尼社

1853年在撒丁王国首相的支持下,由新闻记者斯蒂法尼创建于罗马,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斯蒂法该社曾在1890年与沃尔夫社、奥地利通讯社签订协议,以打破哈瓦斯社在欧洲的垄断地位。后哈瓦斯社也与该社签订协议,互换新闻。

1922年墨索里尼夺权后,斯蒂法尼社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

1935年,政府负担该社费用。 至此,斯蒂法尼社完全置于法西斯政权控制下。 1943年,墨索里尼败亡,斯蒂法尼社随之解体。 5.安莎社

全名意大利全国报业联合社,简称安莎社,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1月13日。为五十多家报社联营的公司,但有政府补贴而具有半官方性质。

它由责任报道议会和政府机关的活动情况,并向驻外使馆提供新闻;而政府负责在国外推销和分发它的国际新闻稿,并向它提供可报道的新闻。

总部在罗马,其政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独立,对重大事件不做评论,并且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报道。 自70年代末期起,安莎社开始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到1982年,信息收发中心已全部实现电子计算机化,并能采用各种地面和卫星线路及时向国内外发稿。

安莎社每天用意、英、法、西、葡五种文字发稿,在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分社或派有常驻记者。 俄罗斯

1.《同时代人》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

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创办。开始为季刊,1843年改为月刊。后由车尔尼雪夫斯基主持编辑工作,成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论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在草拟废除农奴制的法案时期,同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坚决主张无条件的把农奴使用的份地无偿分给他们。1866年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专制手段控制报业,同被勒令长期停刊 2.《祖国纪事》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派的著名期刊,是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

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前期由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目,这一时期,该刊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同保守派作斗争。1872年发表了《评卡尔马克斯的书的俄文版》的文章,热烈祝贺《资本论》俄译文的出版。后别林斯基转投《同时代人》,《祖国纪事》战斗性有所减弱。1848年以后逐渐带有学院派色彩。 在涅克拉索夫时期,成为俄国先进的民主思想的合法讲坛,并同西欧俄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1877年涅克拉索夫去世,米海伊洛夫斯基任主编,该刊成为民粹派的宣传阵地。

29

3.《俄国财富》

19世纪俄国民粹派的舆论阵地,1876年在莫斯科出版,是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

杂志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该报曾经由革命民粹主义转变为自由民粹主义,90年代起,还登载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列宁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1907年革命后,《俄》改变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4.《工人曙光报》

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

1880年2月15日由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创办,协会领导人哈尔图林任编辑。

哈尔图林通过《工》宣传协会纲领,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作用,主张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争取共同的政治权利,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

《工》创办不久,哈尔图林被沙皇政府紧急缉捕,《工》随之停刊。 5.《工人报》

全俄第一份社会主义报纸。

1897年8月在基辅秘密出版。他的创办标志着俄国工人报刊日趋成熟。

《工人报》的办刊宗旨是: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

《工人报》及时报道国内各大城市工人斗争消息,对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中发生的大重大政治事件也有评论。 《工人报》只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 6.旧《火星报》 1)创办背景和经过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迫切需要一个统一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的领导,由于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没有真正的把党建立起来,因此澄清思想,建立一个能统一领导革命运动的统一集中的党就成了当务之急。为建立这样的政党,列宁认为首先要从办报入手,出版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政治报纸,把各地分散的社会民主党人思想统一起来,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1900年秋天,列宁到国外和劳动解放社成员商讨了办报事宜,亲自拟定了办报计划。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不久迁往慕尼黑、伦敦等地出版。初时编辑有列宁和普列汉诺夫领导,但实际上列宁在创办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新《火星报》于1905年停刊。

2)宣传内容(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 ⑴同经济派论战。

第一、针对经济派有关工人只需通过罢工储金会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观点,《火》号召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职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二、针对经济派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无需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主张,《火》发表列宁文章予以反驳。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革命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不会自发产生。

第三、针对经济派关于工人只要有罢工组织和合法团体就行,用不好建立政党的论点,列宁在《火》撰文反驳。并且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列宁通过《火》的宣传及其论著粉碎了经济主义思潮,打击了国际修正主义,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宣传党的纲领

30


人大新闻学院考研 外国新闻史完结篇(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控制测量实习任务书1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