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科发现B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将褪色后的溶液 ,如果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从溶液碱性溶液变红,说明小科的猜想正的减弱。 小科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
61.(2015安徽)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确。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
(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
(4)该兴趣小组又做了镁条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均能产生H2,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与镁条反应的溶液 NH4Cl NaCl Na2SO4 H2O 第 16 页,共 38 页
实验现象 加热后,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气泡明显增多可闻到氨味 有较多气泡产生 气泡增多 有少量气泡产生 气泡增多 气泡极少 气泡增多 上表中,用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请写出三条结论,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不分析原因,不得分):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62.(2015·孝感)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
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________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① 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 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乙同学 实验 实验操作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溶液变______色 酞试液 猜想(3)成立 实验现象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实验结论 丙同学 实验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
第 17 页,共 38 页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__________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2015·益阳)将0.4%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2mL0.4%的盐酸中,测得混合液的pH变化曲线
如图。某学习小组对加入0~VmL氢氧化钠过程中,所得混合液pH增大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pH增大是因为 ;
猜想Ⅱ:pH增大是因为发生了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Ⅱ,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列实验。(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有:pH计、0.4%的氢氧化钠溶液、0.4%的盐酸、水。) (1)向2mL0.4%的盐酸中加入VmL0.4%的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得混合液的pH=7。
(2)向2mL0.4%的盐酸中加入VmL ____ ,用pH计测得混合液的pH ___ 7(填“>”、“=”或“<”)。 综合(1)和(2)证明猜想Ⅱ成立。
64.(2015湖州)小科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知道: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产生明显的现象。于是小明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
小科同学联想到在做“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的实验时,酒精作为溶剂能溶解固体碘。酒精能否溶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呢?小科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获知,氢氧化钠不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但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钠不与酒精反应也不溶于酒精。
第 18 页,共 38 页
至此,小科同学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1)小科同学的解决方案是 。 (2)写出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65.(2015·北京)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
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1 0.5%的酚酞溶液 实验操作 向盛有2 mL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 2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酚酞溶液浓度/% 3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 5 2 0.5 浑浊程度 大量浑浊物 少量浑浊物 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9 页,共 38 页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___________ 。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66.(2015宁波)课外小科约老师继续探究铁粉和硫粉反应的实验:他们各自取一定量的铁粉和
硫粉均匀混合后堆放在石棉网上,在其中插入烧红的玻璃棒,反应立即发生。拿掉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反应过程中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x产生。反应结束后,都得到了黑色固体。老师得到的黑色固体不会被磁铁吸引,而小科的却会被磁铁吸引。 (1)铁和硫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气体x的化学式为 。
(3)对比老师的实验结果,小科猜想自己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有剩余的铁或有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小科想验证是否有铁剩余。老师启发小科:硫化亚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化氢气体,该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于是,小科认为正确连接如图
所示的三个装置并进行实验,如果a处有水压出,就能验证有铁剩余。 ①小科依次连接各装置的导管口:e→ →b→a。(填“c→d”或“d→c”)
②老师指出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就此验证猜想。请你帮小科说出不够合理的原因: 。 于是小科改进了实验设计,继续进行探究……
第 20 页,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