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
②顶托立杆螺纹完好,无滑丝现象,无严重锈蚀。
③组完横杆后,经检查并调整水平框架的直角和纵向直线度,使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1/400L且不大于2mm。
④搭设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整架的垂直度,不得大于2mm。 ⑤拼装时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或由中间向两边推进,但不准从两边向中间方向合拢。
⑥由于连续梁底板坡度变化较大,对于坡度变化较大的底板处需设置垂直于底模板的斜撑杠杆,纵、横向间距分别按照1.2m布置。
?支架验收
①在支架搭设至设计高度后,要对整架进行检验和验收。 ②基础是否有不均匀沉降。 ③检查全部节点上的扣件是否锁紧。
④整架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荷载是否超过规定。
⑤对支架、底托、顶托加强检查必须保证每一结点完全传力到位。 ?支架预压 ①预压目的
为保证施工安全、提高现浇梁质量,在连续梁支架搭设完毕,箱梁底模及侧模铺好后,对支架系统进行超载预压。其目的:
一是消除支架及地基的非弹性变形;
二是得到支架的弹性变形值作为施工预留拱度的依据; 三是测出地基沉降,为采用同类型的桥梁施工提供经验数据。 ②预压方案
预压荷载为箱梁自重的1.2倍。支架预压时间不少于7天。
27
具体预压方案为:支架搭设完毕后,即安装底侧模,进行预压,预压材料选用砂袋,上部可采用各种重物。预压材料应采用电子秤准确计量称重,合理布置,保证形成均布荷载。预压堆载从墩顶开始,向两侧分级加载。在预压过程中,注意做好沉降观测,在预压前、预压中和预压后做好记录,以较好的分析预压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箱梁的施工预拱度控制。预压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如下图3所示:
B段施工节段线施工节段线施工节段线施工节段线施工节段线
A段C段D段C段A段B段(40+72+40)m连续梁支架预压观测点布置图该处连续梁整体支架预压重量为:2419m3(总混凝土量)326kN/m3
(混凝土容重)31.2(压重系数)/10=7547t。
施工过程中分为7次浇注、5个节段,根据设计图纸计算,35m长A段混凝土量为:674 m3;37m长C和D段混凝土量为:461 m3;23.25m长B段混凝土量为:305 m3,预压分级加载如表8所示。
表8 预压加载分级表
分级(%) A段(35m) 674m3 50% 加载重 (t) 砂体积 (m3) 80% 加载重 (t) 砂体积 (m3) 100% 加载重 (t) 砂体积 (m3) 120% 加载重 (t) 砂体积(m3) 堆载 数量 (含墩顶横梁60 m) C、D段(37m) 461m3 3876 674 1402 1078 1752 1348 2103 1618 599 461 959 738 1199 922 1438 1106 B段(23.25m) 305 m 3397 305 638 491 793 610 952 732 28
③预压工艺流程
布置测量标高点并记录好每点的初始标高值H0 吊装砂袋及相关加固作业 分级加载后分次测量布控点标高值H1、H2、H3、H4、H4-1、H4-2 观测卸载前各测量点标高值H4-3 卸 载 观测卸载后各测量点标高值H5 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底模标高 图4 预压流程图 ④观测方法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选择距离较近、稳定性较好的基准点。模板安装并经过调整后,在预压前,对各测点进行初始值观测,标高值为H0。
第一~三级每级预压完成后6小时,对所有测点进行观测,记录变形数据,确定变形结果,标高值分别为H1、H2、H3。
第四级预压完成后,观测将进行3次,3次观测时间间隔分别为距离堆载完成后6h、6h、12h,标高值分别为H4-1、H4-2、H4-3,其中第三次观测,变形趋于稳定,方可进行卸载。
卸载完成后,及时对测点进行末次观测,标高植为H5。 ⑤数据分析
29
非弹性变形f3=H0-H5。通过试压后,可认为支架、模板、方木等的非弹性变形已经消除。弹性变形f2=H5-H4-3。
根据该弹性变形值,在底模上设置弹性变形值f2,同时考虑设计预拱值f1,以使支架变形后梁体线型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支架顶部的标高值最后调整为设计标高值+设计预拱值f1+预压弹性变形值f2。
另外,根据H1、H2、H3、H4-1、H4-2相对比,可以大体看出持续荷载对支架变形的影响程度。
⑥注意事项
ⅰ铺设底模板后测量H0前应加强对支架的全面检查,确保支架在荷载作用下无异常变形。
ⅱ由于支架较高,加载重量较大,因此在加载及卸载过程中必须随时对支架情况进行观测,以免发生意外。
ⅲ加载过程中应安排专人加强对支架及地基变形情况的观测,如有异常变形,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立即停止加载,在采取足够的加固措施后方可继续加载,以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ⅳ加载及卸载过程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支架范围内严禁人员进入,吊车必须有专职指挥人员进行现场指挥,以确保各方面的安全。
ⅴ对每一批砂袋进行过磅称量,并记录在案,吊装过程必须由一名专职管理人员在现场负责记录、登记。
ⅵ当观测至沉降速度已降至2mm/d为止(过程测量中,发现沉降量突变时,应立即停止加载,撤离人员,并采取措施后卸载,防止发生支架坍塌)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