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杨光斌主编 -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

2020-04-16 10:42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1)“主权在民”原则——【法】让·布丹1576年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卢梭进行发展(①至高无上;②统一而不可分割;③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

(2)“代议制”原则——【英】洛克《政府论》中提出

(3)“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原则——【英】洛克《政府论》中提出,【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最早实践于英国

(4)法制原则

(5)人权原则:人权的基本内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民族权利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1)人民当家做主;(2)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切;(3)无产阶级专政;(4)民主共和制; 四、政治利益和利益集团分析 (一)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1.人的最基本需要:生存需要 2.发展需要

3.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二)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社会利益的分化

3.利益集团的分类:按利益集团的性质,利益集团分为经济利益集团、政治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和特殊利益集团。 三)利益的表达方式

1.对抗性表达:(1)暴力对抗;(2)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 2.非对抗性表达:(1)通过个人关系进行表达;(2)通过政治党团进行表达;(3)通过组织游说活动进行表达;(4)通过社会舆论进行表达;(5)通过立法和政策咨询的方式进行表达;(6)通过上访(信访)进行表达。 (二)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功能分析

1.从政治主体层次来看,利益集团加深了政治结构的分化程度;

2.从政治运行方式来看,利益集团拓展了政治参与的领域; 3.从政治决策层次来看,利益集团促进了政治决策的决策化; 4.从政府过程层次来看,利益集团推进了政府民主化的进程。 (三)当前我国利益集团的现状、问题 一)现状:

1.多种利益集团并存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各个利益集团的对抗有增强的趋势;

第 6 页 共 6 页

3.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群体的对抗有加剧的趋势; 4.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初现端倪。 二)问题:

1.非法利益集团对群体形象造成破坏性影响;2.利益集团的合法性没有得到解决; 3.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群体差距过大;4.利益集团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五、政治录用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选拔接班人的问题

政治录用的对象:(1)专门化的政治角色;(2)非专门化的政治角色。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1.世袭制

2.官吏选拔制度 (1)养士求贤;(2)军功赏爵制;(3)察举制(含诏举和岁举)、征辟制(征:皇帝征召人才,辟:公卿或地方长官征召人才);(4)九品中正制;(5)科举制

3.科举制:

(1)科举制使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机会均等; (2)科举制度保证了被录用人员的政治可靠性; (3)科举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现代西方政治录用制度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1.政党体制的产生;2.政党分赃制 二)文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1.公务员体制;2.公务员的录用 (五)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1.干部选拔制度:党的机关(组织部)、政府机关(人事部)、军事及军事机关(政工部) 2.干部任用制度:(1)委任制度;(2)选举制度;(3)考试录用制度;(4)选聘制度 3.干部考核制度 4.干部奖惩制度 5.干部监督制度 6.干部培训制度 7.干部调配和交流制度 8. 干部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制度 二)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1.党管干部的原则;2.德才兼备的原则;3.分类管理原则;4.公开竞争原则;5.回避、财产申报等其他制度

六、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腐败的含义:利用公共权力和职能违法谋取个人和集团利益的行为。 (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制度化;

第 7 页 共 7 页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三)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2.对腐败惩处力度不足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削弱。 (四)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3.腐败危及政治稳定。

(五)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制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消除腐败产生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抗腐拒变的防线;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4.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七、政治意识 (一)政治文化

一)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二)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在政治文化的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功能等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政治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它们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复杂的结构。 2.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A.政治认识是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成分 B.政治情感是政治文化中的感性成分

C.在政治评价中,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交织在一起 影响政治评价的主观因素:(1)社会地位;(2)宗教信仰;(3)民族;(4)政党团体;(5)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现;(6)职业

政治评价常见的标准:(1)经济发展;(2)人的发展;(3)民主、法治、文明;(4)公平公正公开;(5)基本人权;(6)民意;(7)社会良知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第 8 页 共 8 页

1.按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把政治文化分为统治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2.按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的决策、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将政治文化划分为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3.此外,政治文化还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集体主义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一)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的过程。社会化属于一级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属于二级社会化。

自然人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人,社会人通过政治社会化成为政治人。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灌输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传递政治信息,展示政治形象。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①家庭;②同龄同群体和聚居区;③学校;④大众传播媒介;⑤正式和专门的社会组织;⑥政治实践活动;⑦工作场所。 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须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第二,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三,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三)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里有三种含义:①意识形态的提出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标志;②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③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容:①有关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的思想体系;②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③哲学思想和宗教等。 四)政治舆论

五)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①现实性;②总体性;③阶级性;④相对独立性;⑤依赖性。 六)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①马克思主义;②民主社会主义;③新自由主义;④新保守主义;⑤社群主义;⑥民族主义

民族: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特征 八、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

第 9 页 共 9 页

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的政治行为。

2.基本特征:

(1)主体:一般公民,客体:政治活动,目的:影响政府决策,方式:自下而上。 (2)政治参与的对象是社会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参与的外延是公民介于政治过程的实际的心为你。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1.选举:(1)选民登记;(2)投票;(3)充当候选人;(4)参加助选活动。

2.(政治性)集会 3.个别接触 4.参加社团组织 5.游行示威 6.带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动

(三)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1.参与机制: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影响;2.经济状况;3.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4.宗教信仰;5.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正面作用:

1.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体系的贯彻;2.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3.政治参与有利于提高政策过程的合理化和有效性;4.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发展; 5.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政治参与的负面作用:

1.政治参与超越现有政治体系吸纳能力会导致不稳定; 2.政治参与过度会造成巨大政治压力。 (五)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含义: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行动。

2.特点:

(1)公民参与政治是遵守秩序的;(2)公民参与政治行为是理性的; (3)公民参与政治行为是适度的;(4)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 (六)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一)精英民主主义或政治保守主义的民主观——政治冷漠需要论

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认为,广泛的参政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足取,不必担心政治冷漠对政治制度有什么危险;相反,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更有利于政治制度的运作。这是因为:

1.鼓励那些对政治不熟悉、没有兴趣的人去参与政治,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好处。

2.坚持认为每个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观点,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3.即使在最理想的政治条件下,一些选民也不会具有进行复杂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实际政治知识。

4.广泛的政治活动,从某些方面判断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利的因素。 二)多元民主主义的民主观:

沃科尔和莱恩系统的批判了精英民主主义者的政治冷漠需要论,呼吁人们不要忘记给人以启蒙的古典民主主义。

1.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的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

第 10 页 共 10 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杨光斌主编 - 《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