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4)
2010-06-18 07:23
在抓主干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对于课本中小字部分也要重视起来,今年的高考试题有些考题就涉及到小字部分的内容,重视对小字部分的复习要成为师生们的共识。
3、要对传统的专题复习进行改造和和整合。
传统的专题复习从内容和形式来说有很多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如中国古代史的制度、经济、文化、民专题族关系、对外交往等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的被侵略专题及抗争、探索、发展、外交等专题,世界近现代史的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主义的发展、国际关系的演等专题,都是相当重要的主干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并非年年都考,但他们构成了思考问题的框架和背景,只有基础的主干知识搞扎实了,才能有变通和创新。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往往打破古今中外的框架,如今年江苏卷的材料解析题26题“台湾问题”的考查就是跨越了古今中外,28题考查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也是跨越了世界近现代史的,这种新现象就要求我们应对传统的专题进行整合,以适应高考的需要。比如可以在民族问题上将古代民族问题和近现代民族问题整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就可以发现一些新问题(民族矛盾这个概念在古代和近代的外延就一样),得出一些新结论(只有在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共同繁荣)。
4、要寻找专题或热点问题的交叉点。
“高考命题就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尹宗禹语)我们在复习教学时往往是针对一个专题或热点进行复习,但高考命题则总是在多个热点的交叉点上设置题目,从而形成新的专题内容。如今年江苏卷的26题“台湾问题”、27题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29题的“民族问题”、30题的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化的问题等都体现了专题和热点问题的交叉,这样设置,既不回避热点,又考查了考生多方面的能力,既不让人感到意外,但想拿到高分还需要相当的实力,因此我们在平常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连接点和交汇点。
5、要从高中课程改革的角度探索高考试题命题的趋势和内容。
新课程改革大张旗鼓地进行,这对2006年的高考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所重视。今年的历史试题是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命制,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又明显体现出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接轨倾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完整的“体系性”的学科教学向“专题性”学科教学过渡。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而高中的新课程则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浓缩为数十个专题,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学生备考的难度要远低于备考体系的难度。任何体系都是由若个知识点组成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两个以上的知识点都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命题范围,因此,依据学科体系来命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专题本身已经把考试的方向明确下来了。专题教学和专题命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更多地尝试从学科专题的角度进行命题。
旧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材对所有的历史问题都提供了明确的结论,而新课程则相反,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对许多历史问题都没有提供现成的评价,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一个较多的思考空间。今年的广东卷已经采用了新课程的思路来进行命题操作,如“王安石教育改革”一题中的最后一问“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教材中是没有丝毫涉及的,而且题目本身也没有提供任何材料供学生参考,考生只能凭自己的思考能力推断出答案。命题者在设计评分标准时给予了阅卷人较大的自主权――“如果看法与答案要点有差异,但是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但要识记理解教材提供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思考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自己又能否得出另外的结论?这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目标相统一的。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