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企业其实并无研发,但评上这些头衔也并非难事,按科技部主任的话说就是走个过场,企业和所谓专家都心知肚明。材料并不难写,总可以找出些和老产品的差异,比如说原来上报过电机集中控制的方案,这次就可以上报分散控制的方案,讲它具有单个控制器故障时不用更换整体控制器的优点;当然,如果原来是分散控制,这次也可以写集中控制的各种优点。材料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比如“利用小波变换和有限元分析法解决了绣花机横梁振动的问题,”厂里哪有人会小波变换和有限元分析呀。
有人认为既然市场不能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那么就需要政府的调控了。可是如果政府的调控可以演变成变相给并无研发的资本家送钱话,那么宏观调控这条道路是否也应反思呢,也许每种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希望通过设计一种完美的制度来解决实际问题恐怕并不现实。
b) 资方的利润究竟有多少?
每台绣花机按机头数量售价不等,一般在十余万元左右。一台十五万元的绣花机,据职工测算,其中工人工资约占一万元,利润约一万元,非常可观。
以公司的零件产业为例,审计报告显示:XX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7360819.91。现金流入小计17360819.9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到的现金10756153.44。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836241.12元。支付的各项税费1991971.11元。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459618.51元。最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16835.73元(资本所获利润)。利润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57074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746088.73元。XX年由于订单减少,职工工资总额降为478561.23元,但净现金流量净额仍可达到1000877.64。总之,大体上看,老板一个人(资方)的股利收入大约能比全厂职工工资总额还要超出50%到 100%。
c) 经济危机的影响?
在09年上半年,这里完全看不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工厂连续满负荷运转。不过这跟产品的销售地有关。由于技术和加工精度落后于日本、德国,因此,国内绣花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销路。而国内市场又已饱和。绣花机并非耗材,一台质量好、维护好的绣花机可使用十多年,再加上国内一些无名小厂又搞出旧机翻新的名堂,因此时至今日,国内已经鲜有订单,已成夕阳产业。目前大部分产品销往印度,因此缝制设备厂的效益既不取决于欧美、也不取决于中国,主要取决于印度。
但自8月中下旬至今,厂里订单减少,开工时间下降近一半,后事如何,尚未可知。
d) 怎么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我们经常在新闻联播看到电视台帮着企业炫耀一下高档装备,这种行为从商业上讲倒也无可厚非。不过我觉得有一种误解倒也应该纠正,就是,企业装备越高档越好么?非也,而是应该最适应生产的要求。以缝制设备厂为例:加工中心,一台十万元,耗电量高达十千瓦,上下料也并不方便,主要适用于复杂零件,并不适宜加工简单零件。但产品中很多是普通零件,因此普通数控车床,以及普通机床仍有存在的必要。普通机床售价不到万元,能耗可以不到千瓦,而且在普通机床上也可以进行半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率。这不但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环境效益,目前工厂申报的一项节能减排项目,就是用半自动化改造的机床替代加工中心。
二、 工人
a) 工资、保险、食宿
缝制设备厂的职工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从早7点半到晚9点,如有急单,也会加班到晚上一两点钟。厂里没有休息日,只是周日晚上没有晚班,工人们可以休息一下,但也有工人由于完不成定额,仍需加班。这里的休息,只有两种原因,要么是停电、要么是没有订单。在诸暨,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即使坐办公室的职员(例如诸暨在线)一般也只有单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