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嵌入性(Embeddedness)
嵌入性(Granovetter,1985)观点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当中的。它通过批判低度社会化(该理论认为个人是原子化的,根本不受社会规范和人际网络的影响,这正好与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相一致)和过度社会化(该理论认为个人完全受制于社会结构,没有任何的自主性,这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一致),得出结论认为任何经济行为(甚至可以推广到“一切人类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人们处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和交换,因此,个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周边关系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和限制,但同时个人也具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决策。
二、分析路径
1. 基本假设
为了简便起见,同时又不损害分析的说服力,在以下的行文中,我们假定生产厂商与那些和顾客直接打交道的零售商之间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中间商。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位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所有中间商看作是一个整体的零售商,以满足这一假设。另外,我们始终遵循上面提到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人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假设。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首先在不考虑嵌入性的情况下考察零售商、生产厂商合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将嵌入性纳入到模型的不同层级之间,讨论零售商的性质变化。
2. 无嵌入性假设情况
(1)作为生产厂商代理人的零售商
模型一:生产厂商 委托—代理 零售商 推销 消费者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要说明的是零售商作为生产厂商的代理人,将厂商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的性质。零售商一旦决定采购某一生产厂商的产品,两者的利益就已经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了。生产厂商借助代理商的销售渠道可以实现产品的价值,同时提高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而对于零售商来说,通过代理销售产品,而实现运营利润。可以说生产厂商和零售商是在共同分享得自消费者方面的收益,任何一方要是想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都同时会一定程度地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零售商会自觉的作为生产厂商的销售代理人,为其做广告,拉顾客,积极响应厂商的各种促销举措。而且随着各种专卖店的风行,这种委托—代理和推销的性质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模型二:生产厂商 反馈 零售商 收集市场信息 消费者
零售商作为生产厂商代理人的另一个性质实际上是作为厂商通向市场的一扇窗口,通过零售商的采购情况,生产厂商可以间接的获得有关市场的信息:哪些产品采购的数量多,采购的频率快,则证明这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可以增加生产规模;反之,则应该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寻找新的生产契机。由于零售商更接近市场和个体消费者,零售商比生产厂商更了解市场的偏好、品位、潮流和价格承受能力等信息,所以从零售商的进货动向和数量上,生产厂商可以捕捉到零售商市场(这是一个与个体消费者市场成正相关的上一级市场)的信息,从而可以间接推断消费的动向;更有一些零售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还会积极主动的向生产厂商提供有关的消费者信息,这种情况下的代理性质就更加明显了。
(2) 作为消费者代理人的零售商
模型三:消费者 委托—代理 零售商 质量考核 生产厂商
除了作为生产厂商的销售和反馈信息的代理人,零售商还具有作为消费者代理人的性质。代理行为之一即是代表消费者对生产厂商的产品进行质量考核,为消费者节省了考核成本。因为相对来说,零售商对于他所销售的某种或某些商品的考核知识和技术能力必定要比普通消费者强,所以考核成本也相对较少,这就是巴泽尔所谓的“专家考核”(Barzel,1982)。而且由于零售商希望树立自己的信誉,增加顾客的“回头率”,他们一般会严格的考核商品的质量。尽管大部分零售商会把他的考核成本加总到所售商品的价格当中,但由于零售商可以批量考核,于是平均起来单个产品的考核成本则较低,从而可以节省部分考核成本,也保证了产品的考核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