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四:消费者 传达 零售商 收集产品信息 生产厂商
作为消费者的代理人,零售商还有收集生产厂商产品价格信息的功能。我们这里所谓的产品信息是指质量、生产技术和潮流 等三个方面的信息。为了使自身利润最大化,零售商从一开始就会刻意地采取一定策略为长期而稳定的销售(如回头客、老客户等)做准备,同时顾及到同类零售商家的竞争,各个零售商一般会在自己一定的价格定位的基础上,争相寻找和采购更具市场潜力的商品。以同样的采购价格,哪一家厂商产品的质量更好,技术更高,款式更新(这即是生产信息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零售商当然更愿意采购哪一家的商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零售商和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是一致的。这样,产品的信息通过零售商传达给了作为其客户的少数消费者,又通过后者传达给更多的消费者,接着这种信息要经历市场的考验,经受消费者的选择,其结果又反向传递给生产厂商,这时又回到了我们的模型二。
(3)零售商的独立性。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体,零售商当然不可避免的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也是零售商最本质的特征,以上的性质都是以这一特征为基础,也正是这一特征赋予了零售商一定的独立性。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零售商可以偏离某一方而更倾向于作为另一方的代理。同样从独立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只要其所谋求的短期收益可以超过通过长期的忠诚合作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有的零售商会不惜背叛与生产厂商的契约,也会借助于欺诈性的手段谋取消费者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零售商的因素,就是我们下文将要讨论的嵌入性问题。
3. 有嵌入性假设情况
以上所进行的讨论和建立的模型都是“理想型”的设想,完全排除了嵌入性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体是无法完全孤立起来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人际网络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每一个体和团体的内心,影响着人们的决策与行为。尤其对于中国这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来说,对嵌入性问题的考虑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1)与生产厂商有嵌入性人际关系的零售商
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的性质一般会倾向于成为模型一和模型二所讨论的厂商的代理人。首先,比如大的连锁店,零售商和生产厂商之间存在稳定的业务往来,有着比较稳固的信誉和利益纽带,于是为了节省寻价和防止机会主义的费用,零售商一般会在自身利益方面留有一定的让步余地,也就是说,即使存在一个新的厂商以较低一点的价格向他推销同类产品,只要其利益诱惑没有超过零售商对机会主义的畏惧,零售商就会忍受一定量潜在利益的损失,而继续保持原来的交易关系。同时,为了维系彼此的交易,零售商还会比较积极的向厂商传递市场需求动向等信息,促使生产厂商能从别的厂商那里争取到更多的利润,从而得到厂商方面互惠的交换利益。
其次,当零售商和生产厂商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如亲属、朋友和上下级等关系)时,这种情况和连锁店零售商的情况是基本类似的,这里不再赘述。值得强调的是,还应该考虑到“连带性”关系成本/收益的问题。所谓连带性关系成本是指这样一种成本,即在丧失某一关系时,不仅会损失由这一关系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同时还会损失由这一关系所牵涉的声誉、利益以及别的人际关系的成本。同样的,连带性关系收益则是指由于妥善的保存或者重新建立了某一关系,不仅会获得这一关系的直接收益,同时还能享受到由这一关系所牵涉到的声誉、利益以及别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收益。连带性成本/收益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第三种情况是,零售商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依靠与双方都有直接关系的第三者建立。这种通过中间纽带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大大减少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就减少了交易的成本。它具有以上讨论的类似的性质,但也有其独特性。在初级阶段,零售商和生产厂商之间的交易也许还要借助于彼此都信任的中间人来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任的建立以及交易次数的上升,在二者之间会产生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这种新的关系可以从根本上取代了中间人的传递性信任关系。这时,零售商对于生产厂商的代理性质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