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总的来讲,正是这样一个高度的“时空压缩”,由此带来的正效应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负效应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现实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哪些问题?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践”二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一个是发展中的问题,一个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清楚当前我县究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成效。结合县情实际和三年多来的工作认识,对当前影响和制约XX科学发展突出问题,我着重梳理了这么六个方面:
1.总体发展不足。按照国际比较公认的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工业化分期五个阶段理论,当人均GDP进入1200~2400美元区间,就被视为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县刚刚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且处于初期阶段的前期。尽管近几年XX的发展在加速,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但综合竞争实力还不强,XX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没有改变,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与中部先进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00.9亿元,只接近全市的十分之一,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我们人均生产总值10972元,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3.6%,全市平均水平的57.7%。与全国百强县相比,生产总值仅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32%,人均GDP仅是平均水平的26%;与中部百强县相比,生产总值仅是平均水平的80.8%,人均GDP仅是平均水平的57.4%。全县财政收入总量不大,仅占全市的7.3%,人均财政预算收入495.6元,财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比较缺乏,处于保工资发放、保运转初级水平,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力严重不足。全县城市化率仅为28.95%,远远低于全国45%、全省42.15%、全市31%的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山区乡镇,比如太青等地还正在为通毛路努力,省道S302线破乱不堪,已成为沿线乡镇和群众心头大患。
2.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增长以投资、消费拉动为主,偏重拼资源消耗,科技贡献率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1.9:35:33.1,一产业偏大,二产业偏弱,三产业偏小,其中一产业比全市高9.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全市低9.6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中,建材、采掘、化工、轻纺等低附加值行业企业占到60%以上,规上企业83家,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强优企业少,销售超亿元的12家,税收过千万元企业仅3家,相当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规上企业停产半停产面已达到20%。二是能源消耗偏高。2008年,我县规模企业万元能耗为2.6吨标准煤,远远超出全省1.98吨和全市1.36吨的水平。全县经济发展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之上,粗放型的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大批建材、化工、采掘企业仍处于单纯销售原料、资源、初级产品的“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型阶段。三是环境压力增大。由于历史的积累和现实的压力,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制约巨大。据测算,目前县城区仅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COD(化学需氧量的英文缩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通常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就以每年500~700吨递增,而按照十一五期间COD递减7%的目标,每年还要压减100-200吨。二氧化硫(SO2)的排放也将随着一些工业项目的上马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环境面源污染严重,全县75万农村人口,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测算,人均每天约产生垃圾1公斤左右,全县农村总计日产垃圾375吨,每年约14万吨,如果用载重10吨的卡车运输,要14万车。这些垃圾基本上没有处理,老百姓就扔在房前屋后,多年积累下来,对环境的长期影响不可估量。我前一段到各乡镇转了一圈,发现有的湖区排水沟已经变成了垃圾沟,确实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