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将安全生产和减排目标等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1)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安全生产规划两项综合指标的通知》(安委[2007]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06]46号),以及省政府安委会以《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安全生产规划两项综合指标的通知》(川安委[2007]27号)要求,泸州市政府以泸市安委(2008)21号文件将“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35%”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25%”两项指标下达我县。由于该通知下达时,我县已编制完成”十一五“规划,故上述两项指标未纳入规划,建议将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全县”十一五“规划。
(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7]8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要求,我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时,仅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纳入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未纳入纲要目标,但从2007年起,省、市政府将节能和减排都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同时也纳入了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内容。为此,建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
六、做好“十一五”调整规划实施的建议
完成“十一五”规划,还有两年时间,虽然目前进展形势较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既要面对挑战,又要抢抓机遇,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在增长能力,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确保“十一五”调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动古蔺发展的核心战略,集中有限要素,做大做强做精酿酒、能源两大优势产业。按照“一业特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突出发展酒类产业。坚持不懈推进郎酒50亿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酱酒基地建设,积极扶持仙潭、红赤渡等地域品牌不断发展,尽快形成以国家名酒为龙头,高端品牌、地域品牌和地方自创品牌互动发展,以酱酒生产为主打品种兼顾其他白酒产品发展的基地型酒业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推进煤炭业走“勘建采”一体化、“煤电化”一条龙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全力加快石屏一矿、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的建设进度,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加大对大村等矿段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加快推进石屏二矿、石宝、观文矿段规模开采和以煤气化中心、煤矸石电厂等为重点的煤炭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划的观文、双沙煤矿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重点扶持规模以上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做好和完善煤炭深加工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坑口电站、煤气化中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引导优势行业进一步扩张,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确保工业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的同时,努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力发展环保业,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抓好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突破年”活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扶持;坚定不移调整农业结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加速和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搞好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加强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认真抓好以路、水、土、气、房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