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方百计搞好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措施,在政策激励、任务落实、目标考核、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功举办了杭州、香港、韩国等招商会和第七届中国枣庄国际石榴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1—10月份,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9.73亿元,增长23.4%,其中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28.31亿元,增长20.6%。仅第七届中国枣庄国际石榴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就有45个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86.8亿元。突出抓大企业、大商品、大市场,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到10月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3亿美元,增长30.4%,其中出口3.45亿美元,增长36%。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扶优扶强、放手发展的原则,鼓励民营企业在加快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加快发展。到今年10月底,全市非公有经济户数10.1万户,增长12.6%;从业人员43.8万人,增长8.8%;注册资金216.9亿元,增长23.7%;纳税额30.78亿元,增长40.2%。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重要支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引导企业在破解难题中把握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今年全市共安排市定重点项目50个,总投资328.9亿元,2006年计划投资87.6亿元,1—10月份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新源电厂二期工程、腾达不锈钢制品、天意纺织服装、威能数字二期等22个项目按时或超额完成投资进度。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24万吨甲醇和20万吨醋酸工程去年底投产后,正在进行15万吨醋酸技改,并积极运作新上30万吨醋酸项目;枣矿集团新上100万套八一子午轮胎、80万吨机焦、10万吨甲醇、15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20万吨苯酚丙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投资64.8亿元的平流层科技制造项目,11月8日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
(五)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不断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二是注重搞好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搞好城区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东沙河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搞好村镇整体规划,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新城区周边山头绿化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5%。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全市80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月检查、月通报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三是以提高枣庄对外吸引力为目标,不断强化软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监察、服务经济转变职能大家评、政务环境建设年等活动,加大对经济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受到投资经营者的欢迎。在2006浙商大会暨浙商论坛、首届浙商投资博览会上,我市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枣庄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召开了市委八届十次全委会议,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枣庄”建设的决定》,明确重点,强力推进。
(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枣庄”建设活动,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设立了“齐鲁讲坛”枣庄分坛,加大社科理论研究和普及。切实加强对新闻出版、互联网的管理,建立健全新闻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制定出台了《2006-2010年枣庄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参展山东省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柳琴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辛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版了《枣庄运河文化丛书》,全面展现枣庄运河流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文化市场治理,搞好“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成功承办了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举办了全市首届职工运动会,在全省第二十一届运动会、首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本科录取7776人,2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占全省总数的1/10。举办了第三届枣庄科技博览会暨中科院科技成果洽谈会,取得丰硕成果。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14个项目已竣工使用13个,累计到位资金4862.5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奖励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滕州市被推荐参加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山亭区、峄城区被作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推荐单位接受了考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