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支持政府放开手脚,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创造性地工作;支持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全省县区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建立了统战部协助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党内市领导与党外人士交友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市委常委会每年研究一次人大、政协、群团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更好地开展工作。坚持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三)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是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67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亿元,增长24.5%,发放养老金5.7亿元、失业金3997万元,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得到了有效落实;提高医疗保险大病救助额,将大病救助最高支付限额由2005年初的9.2万元(含基本医疗)提高到今年的20.2万元。二是搞好学校危房改造。今年以来已投资2000万元,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新课桌、新课凳、新讲台“三新工程”,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400万元;深入扎实开展“代理妈妈”、“希望工程”和“资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等扶贫济困活动,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去年以来全市共有3.2万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三是大力实施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全市累计投资2.15亿元,新增自来水受益村庄1034个、受益人口83.61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改造农村公路3540公里,95.2%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先后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45条,投放客车866部,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四是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投资400万元对2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貌建设和设备配套,城乡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市试点乡镇扩大到47个,覆盖率达到81%,参加人口149.63万,占农业人口的59.42%,报销医药费3096.3万元。五是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3元提高到163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700元,全市有60438名城市居民和31984名农村居民得到救助;继续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建设投入力度,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
(四)全力打造“平安枣庄”。坚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预警应急处置、“严打”经常性工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防控、基层基础、责任监督考核等“六大机制”,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一是坚持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化解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二是进一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加强信息预警,制定处理预案,增强有效防止和化解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等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市整体治安防范能力明显增强,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赴省进京聚集滋事事件和治安责任事故。四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立足防范,未雨绸缪,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全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6.6%,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3%,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7%,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上访总量同比下降23.4%,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