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关系之和谐(12)

2012-11-01 21:25


  面对行政双方关系和谐这样一个沉重话题,本文试图寻找到一些能够涵盖要旨的理路,可能并不谨慎。类似“瓮安事件”之类的公共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确实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柔性化解手段(信息公开、慎用警力、迅速处理、及时问责),亡羊补牢之下却也 “次生”很多问题——当前显见的问题是:在行政对峙事件频发的情境下,“公共事件”正在成为某种“洪水猛兽”,有些地方的官方用语已经把用人标准直白化为“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这种掺杂着反向定义语法的选人底线表述会不会沦为“GDP狂”+“爪牙”+“太平官”式的“巨奸”选秀?这种单纯“结果主义”、“现状主义”的“稳定”、“发展”预期与和谐社会目标将何其背道而驰?时下,针对行政公共事件的“问责制”热议,但随机式、个案化的“问责制”会不会变种为政绩意识牵引下对官员对公众诉求渠道的堵塞?问责制是否应该导向“问根制”而不仅仅停留在“不出事”上?因为随机式、个案化的“问责”极有可能衍生出另一种官员专制:为了避免被问责,地方官不惜动用各种手段把群体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或者强制堵死公众诉求通道,或者迁就式地满足诉求者的各种要求(包括无理要求),或者采取联席办公会议等形式汇集实务界的“专家意见”,寻求“鳄鱼也是鱼”式的可以随意拘捕群体越级上访表意人的逻辑支持(这将是法科的学术悲哀),甚至动用手机卫星定位技术等现代手段缉拿越级上访群体的“首要分子”(这是对刑侦装备技术的嘲弄)——尽管这可能都是揣测,但是把问题做严重估价也是一种负责任。果真如此,则这种暂时免于被问责的权宜之计,客观上就会孕育着更大的公共事件,乃至公共危机。有鉴于此,关于行政双方关系之和谐,本文作为一份初论,可能仅仅是一种开始,并无实质性结语。 
  
  【注释】 
  [①]以上案情取自潘高峰:“上海警方披露闸北袭警案详细经过”,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7-07/104415886026.shtml,2009年4月30日访问;胡锦光:《2007年中国典型宪法事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79页;吴伟:“贵州瓮安事件始末”,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7-08/094715892333.shtml,2009年3月25日访问。 
  [②]杨佳对警方合法盘查的敌视、钉子户面对合规拆迁裁决的无视、死者家属对警方查证的存疑,都呈现出这种紧张状态。 
  [③]沈岿:“平衡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评网http://finance.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访问。 
  [④]朱力宇:《法理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117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199页。 
  [⑥]王杰:“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人民日报》, 2009年3月24日,第七版。 
  [⑦]这就好像军队必须设立将军与士兵之间的衔级关系以便维持整体作战功能一样,一个正义之师的士兵与将军之间不因为双方衔级不同而不和谐,也不会因为将军拥有更大的权威而倒戈。 
  [⑧]湛中乐:“论对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2009年3月10日访问。 
  [⑨] 这就和狮子王不会心存敌意消灭狮群而使自己客观上不再成为狮子王一样。 
  [⑩] [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第7页。 
  [11]人们对于具有民意基础的权力的尊重,实质上是对自身权利的尊重,这是正当行政权的人性基础所在。 
  [12]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第9页。 
  [13]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第143页。 

初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关系之和谐(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简述构建融洽社会的法治路径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