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公平性分析论文(共2篇)(4)

2021-05-10 01:2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相关原始数据来源于2012~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公开数据统计,部分数据根据相关原始数据计算所得,选取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2012~2016年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生数、护士数及社区护士内部构成;各地区土地面积与人口数来源于2012~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1.2基于集聚度概念评价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人口集聚度(PopulationAgglomerationDegree,PAD)表示某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上集聚的人口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7]:式width=370,height=31,dpi=110是某地区i的人口集聚度,Pi是某地区i的人口数量,Ai是某地区i的土地面积,An是全国土地面积,Pn是全国总人口。基于人口集聚度思想提出了卫生资源集聚度的概念(HealthResourceAgglomerationDegree,HRAD),该概念是反映某地区占全国l%的土地面积上集聚的卫生资源比例[7-8],用于评判某地区卫生资源的地理公平性。在反映社区护理人力资源聚集度中,计算公式如下[7-8]:式width=441,height=31,dpi=110表示某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HRi表示某地区i拥有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数,Ai是某地区i的土地面积,An是全国土地面积。基于集聚度概念评价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情况时,当某地区i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上集聚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数量占全国的比重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按地理规模分布处于绝对公平;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按地理配置公平性较高[7-9]。当地区i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比重与实际拥有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比重差值接近于0时,即社区护理人力集聚度与人口集聚度的差值接近于0时(式3,d=HRADi-PADi),表明该地区集聚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基本满足集聚的人口需求,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好;当差值大于0,表明该地集聚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过剩;当差值小于0,表明该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不足[7-9]。


  2结果


  2.12012~2016年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全国社区护士人数2012~2016年增加了20.65%,见表1。


  注: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讨论


  3.1我国社区护理队伍总量不足,内部结构亟待优化2012~2016年,我国社区注册护士总量稳步增长,医护比提升至1:1.07,医护比例倒置现象有所缓解,护卫比达到1∶2.75,但仍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比达到1∶1~1∶1.5及《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护卫比达到1∶2有一定差距[10]。这表明虽然近几年社区护理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充,但仍存在缺口。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力资源紧缺将直接影响护理质量与患者结局,降低患者满意度[11-12]。建议政府强化主导作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增加社区护理人力投入,扩充社区护理队伍。同时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留住护理人才,稳定社区护理队伍,包括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提高社区护士待遇;完善社区护士的分层管理与使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社区护士专业价值。另一方面,多渠道引进社区护理人才,如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护士。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护士培养体系,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系统培训,不断优化社区护士内部结构。此外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大型医院建立护理联合团队,帮扶和带动基层卫生机构,发挥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效应,从而提升社区护理整体队伍素质与能力[1,13]。


  3.2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有待提高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空间呈现非均匀状态,人口密度从东部向中部、西部逐渐下降[14]。从大区域角度分析(见表2),2012~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员集聚度4.80~4.94,中部地区集聚度1.50~1.53;而西部地区集聚度0.26~0.29;东部集聚度始终高于同期中部地区,而中部集聚度始终高于同期西部地区。从发展趋势上看,2012~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差值变化不大,东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的差值1.04~1.20,表明东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而中部地区差值-0.30~-0.28,表明中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西部地区差值逐渐接近于0(-0.11~-0.08),逐渐接近最优状态,其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基本满足集聚的人口需求。5年间东中西部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未发生明显变化。东中部地区5年间集聚度表现为稳中有降,西部地区近五年聚度表现为稳中有升,各区域间差异逐年缩小。东中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公平性优于西部地区,各区域间差距较大,虽差距逐年缩小,但幅度不明显,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未得到明显缓解。


  本研究发现,我国人口相对集聚的东中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按地理配置公平性较好,但按人口配置时,该区域拥有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却难以满足就医需求,如河北(集聚度1.56~1.74,差值-1.20~-1.02)、山东(集聚度3.98~4.73,差值-0.52~-0.17)、安徽(集聚度2.79~3.12,差值-0.29~0.08)等7个地区。在地域广袤的西部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较集聚人口数相对过剩,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待提高,如黑龙江(集聚度0.63~0.78,差值0.05~0.18)、内蒙古(集聚度0.19~0.22,差值0.05~0.07)、新疆(集聚度0.11~0.12,差值0.01~0.02)。东部地区海南2012差值为-0.08,之后逐渐转为正数,至2016年达5年间最高值,说明该地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公平性不断改善。中部地区中安徽2012年差值为正数,13年转为负数,此后不断减小,说明该地区集聚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逐渐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由此看出,我国区域间人力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因此,在对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时,建议在人口密集地区,应重点关注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于人口分布的公平性程度,而在地广人稀地区,则应着重考虑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地理规模因素,应因地制宜,加强人力资源宏观调控,重点考虑西部地区单位面积的资源配置,完善护士多点执业政策,提高该地区居民就医可及性,切实缓解西部地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改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公平性[8,15]。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公平性分析论文(共2篇)(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共2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