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3)
2012-08-24 15:55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那就是在“过程和方法”中掌握“知识和能力”,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更加科学、有效。
其次,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因此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独立》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英国重税政策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进而激发出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教师如何处理这一难点的呢?
教学片断如下: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美国的独立》,我想请同学把今天学习这课的体会写下来,留作我的教学资料。但是,我又不得不遗憾地说明,由于学校一时办公经费紧张,我发给你们写体会的纸张要收钱,请每人写下一张‘历史课用纸欠学校一元钱’的欠条。
(学生先是一阵躁动,疑惑、不解、恼怒,各种表情都有。)
师:写好欠条的同学请你们在纸上写出对学校“发纸收钱”做法的看法。
(学生的不满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各种无助、质疑、愤怒的言辞跃然纸端。)
(教师继续教学,完成“英国重税压迫北美殖民地”这一教学环节。)
师:我想请同学以北美殖民地人的身份写写英国殖民者向北美人民征收印花税时的感受。
(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立刻悟出两次“感受”之间的联系,揭穿谜局,“指责”教师设下“圈套”。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大家很有兴致地书写了自己的感受,交流相互的想法,形成北美人民必须以民族的名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共识。)
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从中体验、感悟北美人民的不满,将其中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获得成长,在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第三, 三维目标应是可操作、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呈现方式以梯级分布最为适宜,知识目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形成有序教学流程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每节课的目标不要制定得太多,要符合学情,以能够实施和落实为好。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目标达成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具体指的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设定目标时,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