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2)

2012-08-24 16:00

69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干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广的灾害,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达3亿以上。我国的城市灾害,不仅包括影响城市的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因城市发展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工业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就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 入春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江河干涸、土地龟裂;而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险情出现之多、受灾损失之重,都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极值。地质灾害频发,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其中4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通过这一系列事实证明,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目前的抗灾能力还没有达到抵御这些巨灾的水平,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面对沉重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因此,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灾情教育教育,加强这方面的国情教育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

其二,加强灾情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环境意识。在灾情教育过程中,以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为了满足经济急剧增长的需要,不但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肆无忌惮地排放废弃物资,从而导致全球性环境污染,以及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例教育学生,可使学生看到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环境恶化将使人类陷入灭顶之灾。当自然灾害成为常态,我们要会学会科学设防、趋利避害。这样,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才会少些恐惧和无助,多些从容和镇定。因此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类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运行,是保障人地和谐发展的基础。由此,也促进了学生正确人地观的树立和环境意识的增强。

 其三,加强灾情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应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多的忧患意识,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科学发展,否则便没有出路。但多灾未必多难——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灾难考验中国。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应战,风雨同舟,以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夺取了一次次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如19986-8月长江洪水是我国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组合型特大洪水,仅长江干支流沿线受灾的省区已有12个之多,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由于连日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和长江干堤险情,部分堤坝溃口,造成洪灾。据初步统计,这次受灾的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死亡1320人,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仅武汉一个城市,在721日到22日一天之内,财产损失已在5亿元以上。这一次长江洪水是百年来我国最大的洪灾之一,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数次来赴抗洪第一线。经过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日夜奋战,在党中央领导下,广大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终于确保了大江大河大湖干堤安全,确保了重要城市和主要干线,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因此,密切联系实际的进行灾情教育,使学生对灾害的监测、预报、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系列措施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其四,加强灾情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念的确立。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所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定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可持续科学发展是人类在对自身发展历程进行深刻总结和长远前瞻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性发展纲领。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灾害所产生的破坏效应,如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破坏人类生活、生产基础,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例如,山东半岛因海水入侵破坏的地下淡水资源,即使现在停止入侵活动,而且有比较充分的补给条件,恢复水质也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因此,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障碍。而减灾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所以,减灾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灾情教育中,列举诸多事例说明灾害的破坏效应,说明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