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3)

2012-08-24 16:00

三、积极探索地理教学中开展灾情教育的策略

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灾情教育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要想搞好灾情教育,关键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地理教学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把地理教学的目的看成是地理观念教育、地理知识教育和地理实践能力三方面的统一的整体。只要有了充分的认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点拨”作用,起到渗透灾情教育的作用。

中学地理学科要进行灾情教育,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结合教材中有关灾害的严重的内容,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认清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和危害的严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与增强减灾防灾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可列举一些事例,说明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非重视对灾害的防止和研究,加强了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测、报、防、治、救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如治淮、治黄、治理海河、兴建各种大、中水利工程,建造防护林带等,都对减灾、防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讲解我国的洪涝灾害时,除了一般的介绍之外,还可联系一些特定的灾害事例加以分析,如联系201087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那是一次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严肃对话,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不满,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洪水退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垸还湖……一个个政策陆续推出,一项项举措快速实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大为好转。这对减灾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正在从盲目性到自觉性,从未知到已知,由必然走向自然。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强化教学效果。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联系本地的洪涝灾害实际,走出校门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写出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例如07年太湖遭受了一场劫难——蓝藻大爆发,其结果就是导致全市的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市民的饮用和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虽然过去几年,现在怎么样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太湖治理的成效调查,了解治理太湖的措施和效果,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既使学生看到了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又增强了灾情观念。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灾情教育。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灾情教育内容之丰富、覆盖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为中学地理学科进行灾情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而且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增强了防灾抗灾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今日刻苦学本领,明日为国家作贡献的壮志。


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