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风景里的言语智慧———“文体与表达”视角下写景类文章的教(2)

2021-05-08 04:57

1.体会想象的精妙

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俗点讲,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印象上,进行再加工创新的过程。写景类文章之所以语言优美灵动,画面精美绝伦,意境深远雅致,是因为作者大胆运用了想象手法。因此,教学写景类文章,引导学生品析想象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三亚落日》为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作者的想象,这篇描写落日的文字就少了全部的奇异和美妙,更别说诗意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含有落日的语句读一读: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落日的轨迹,也就是落日的整个过程,即“太阳快要落山时,阳光还很……然后,渐渐地……接着,夕阳慢慢地……最后……”如果作者就这样简单地叙写落日过程,就感受不到诗意,就不会觉得三亚落日的精妙绝伦。那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三亚落日描写得那么有诗意,那么精妙绝伦呢?就是想象。作者把落日想象成了“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同样的一轮落日,一会儿成了快乐的孩子,一会儿又成了大红灯笼,一会儿又成了跳水员。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比喻,里面其实隐含着的是落日的变化。把落日想象成“快乐的孩童”,融入作者的情趣,这样的文字才最有温度,也最感染人,读起来方能感受出里面的诗意和美妙!把落日想象成“大红灯笼”,给这落日的过程增添了喜庆的气氛,给我们的心底抹上了一层喜色。把落日想象成“跳水员”,“轻快、敏捷”“悄然无声“和”水波不惊”的画面感,写出了过程之美,读起来才能感受到诗意和美妙绝伦。可见,没想象的景物描写 ,是单薄无力的。

2.揣摩用词的准确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现代写景类美文也是如此,作者对于用词非常讲究,尤其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不同的词语,所传递的意蕴、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为美文提供了教学的价值,因为作为教材,不仅仅是欣赏阅读,还有积累、品析、规范语言的任务。教师要善于研读文本,寻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不断强化儿童精确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如《泉城》一文中,同样是泉水在“流”,却用了完全不同的“涌、汇注、喷吐、冒”。乍一看,有些词义非常接近,简直难以辨析出意义的细微差别之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传递的情感、形象。珍珠泉中,泉水似珠串不断向上翻涌。于是,学生想到,这里的“涌”表示泉水流速快,流得很急,好像是顽皮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挤出来的,把泉水写活了。此刻,晶莹剔透的“珍珠”、清澈见底的泉水、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了这美丽的泉上,这一切在儿童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系列充满诗意和生机的画面。再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的海和春天的海时,都用了“扑”字,字虽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冬天的海浪扑向堤岸,表现了冬天海浪的凶猛;而春天的海浪扑上来,表现的是春天海的轻盈。相同的字,不同的情,这些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加以体会的。

3.感受修辞的妙处

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景文章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所以我们应领着学生来品析、感受这些修辞带来的言语之美。如《黄山奇松》一课,作者在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时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宾客的到来。把送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语句进行品析,感悟迎客松、送客松姿态优美后,再把学生的目光由关注内容聚焦到表达上,提问:“作者是怎样把迎客松、送客松的姿态写得这样栩栩如生的呢?”学生在一番思考后,自然就能明白作者正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三大名松写活了。

探寻风景里的言语智慧———“文体与表达”视角下写景类文章的教(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赶海》(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