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校园”的理念重构与实践探索(2)
2012-08-27 23:11
二、“幸福校园”:“幸福教育”的时代理念
当“幸福教育”日渐成为时代理念,“幸福校园”的理念重构和实践探索问题就呼之欲出了。这里讨论的高校校园,既有别于中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校园,也区别于高校校园之外的各类社会教育机构,更有别于教育系统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单位。高校校园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师生、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元素。
事实上,受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冲击,当前许多高校校园是远离了幸福的“失乐园”。有调查显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均居各行业前列。随着日渐恶化的师生关系、不合理的家长期望、功利化的评价制度以及组织管理的缺陷等冲突和矛盾的加剧,高校教师往往因为心理压力剧增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幸福感失落。由于校园生活不仅在教师整个生命历程中占有着大额比重,而且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如果教师在校园生活中体验不到幸福,那么整个人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
从大学生来看,枯燥的理论学习、繁杂的实验实训、复杂的情感问题、功利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多元的思想冲击、网络社会的虚拟诱惑,几乎占据了校园生活的主体,支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蔚然形成当下高校校园的“欲望文化”。不少大学生都是被动地将自己的幸福寄望于将来,已然忘却活在当下。
让师生幸福是至高的教育价值。“幸福校园”的关切不能只立足于纯粹意义上的批判,而应是理念的重构和实践的探索。何谓“幸福校园”?“幸福校园”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能够带给广大师生员工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一种心理体验上的幸福感。在精神层面,表现为思想自由、管理民主、崇尚科学、人际和谐;在物质层面,表现为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待遇较好、发展有利,等等。在心理层面,广大师生员工对所在高校的现状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饱满的自信心,对投身于学校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总之,“幸福校园”就是指这样的高校校园,其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幸福指数平均值对比同一高校过去同类指标、以及相比同一地区同级高校都要更高,且这些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
根据“幸福校园”的内涵不同,我们将“幸福校园”分为“校本模式”和“人本模式”两种类型。前者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和利益为前提,致力于将高校建设为一个自由校园、民主校园、科学校园、文明校园和发展校园;后者则以师生的发展和利益为本,主张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健康校园、道德校园、法治校园、精神校园和成功校园。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两者出发点看似不一致,但是其归宿点还是统一的,即终极目标都在于建设促进学校和师生和谐发展的“幸福校园”。(见表1)
三、“幸福桂电”:“桂电模式”的“幸福校园”
结合“校本模式”和“人本模式”的幸福校园建设目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足于校情,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桂电模式”的“幸福校园”建设目标——即“幸福桂电”,致力于将桂电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校园、特色校园、创新校园和和谐校园。(见表2)
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大好形势之下,国家“十二五”规划下信息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工信部、广西区、教育厅各级领导对学校发展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50周年校庆为学校发展赢得了和谐的内外环境,学校申请成为博士授予单位等中心工作空前凝聚师生力量,花江校区、北海校区新区等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花江校区作为一个生态型数字化的现代化校园已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辉煌,学校服务行业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师资队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队伍空前壮大,教职员工民生问题得到高度关注和较好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连年攀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为建设“幸福桂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幸福校园”的理念重构与实践探索(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