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利弊与引导研究(3)
2012-08-27 23:13
以上是教师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外因,分析教师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内因还是“人的心理需求”。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当人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显得尤其重要。每个人都有交往需求,希望归属于某个组织,减少心理上的孤独感,虽然正式组织也使人置于人群之中,但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纽带自愿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更能做到心理上的相容。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强烈愿望。当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正式组织中不受重视、才能无以施展、愿望难以达成时,便会寻求更好的心理环境,去实现自身价值,这就必然要形成非正式组织。 三、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
我们通过领导问卷和教师问卷从不同侧面调查了学校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关系以及在学校中的作用。
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的工作目标(领导问卷)
在“学校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的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上,超过60%的领导认为是“不确定”。
我们对学校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调查,领导调查结果如下:
学校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 (领导问卷)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60%的学校领导认为非正式组织在工作中属于中间型,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且小学、中学、大学的领导看法惊人相似。
领导对学校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这些看法与教师的看法差别较大。在一项“您认为在学校中与你关系密切的人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何种状态”的调查中,教师回答“积极和比较积极的”小学、中学、大学各占85.7%、85.9%、84.5%;“中间状态”的各占13.4%、12.2%、13.7%; “消极状态”的比例分别为:0.9%、1.9%、1.8%。
综合领导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不难看出,教师非正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无论是对组织内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的管理而言,它既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一)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当非正式组织的规范和目标带有积极倾向时,便会使成员产生积极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成员的创造性,实现个人的志向和抱负,极大地促进组织内个体的发展。同样这种积极的倾向,可以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重要补充。对一些有争议、尚无把握的事情和意见,可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迅速的优势,征集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对一些靠组织宣传教育难以圆满完成的任务,可利用非正式组织凝聚力强的特点,协助组织完成部分管理工作,甚至组织遇到管理上的困难时,也可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排忧解难。
(二)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当非正式组织的规范和目标带有消极倾向时,便会使成员在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偏差与混乱,妨碍组织内个人的进步。如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因教学态度、成绩、表现等因素不为学校器重、个人才干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为了弥补自尊,往往背离学校的要求,另搞一套评价标准,错误暗示组织内成员消极、盲从,甚至支持教师的自由主义,因此可能出现崇尚违纪违规、鼓励不负责任等现象,制约组织内教师的发展。
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利弊与引导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