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2)
2012-11-01 22:42
“非线性”是说,事物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很清楚,不一定学生学的也清楚,因为师生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学生学习要受原有知识、已具备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约束与限制。因此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习心理、学习基础施教,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性,创造学生自身学习系统的整体效应。
“控制参量”是指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创造条件,使之有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并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这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2、“自组织”是协同思想的硬核。
“协同”思想揭示了客观实践从无序到有序的自身规律,提出自组织理论。通过自组织实现复杂系统的协同效应。
系统自组织的形成要具备4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且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系统的外部作用(或称外界控制参量),通过其内部机制产生效用;(3)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4)涨落催化着系统自组织有序结构(或耗散结构)的产生及发展。只要4个条件具备,系统内部会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形成自组织。自组织是通过系统内在动力形成的结构。
从教学系统来看,具备自组织要求的四个条件: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它要不断通过物质、信息、能量,调整自身;教学的外部环境,不断对教学系统的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教学效果共同起着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非平衡表现为一种涨落性特点。
(二)心理学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指出,“一般认为儿童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种是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被迫放弃,儿童在这个方面的发展遭到挫折;另一种是儿童在新的需要的推动下,积极积累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个性特点,组成一个能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心理结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儿童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内部,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在于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儿童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中的矛盾。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4)儿童心理发展遵循量变质变规律。
(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自组织规律的关系
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即:学生内在条件状态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形成差异,产生矛盾;同时这种差异或矛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欲望,这就促使儿童以主体行为去满足心理需求。在实践中,儿童心理得到调整,完善、提高达到发展。这种发展以同化、顺应、平衡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心理系统具备自组织规律的四个条件,即:开放性。儿童心理每日每时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非线性。儿童心理系统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存在着直接必要的因果关系;涨落性,这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整体提高的机能条件;环境性,儿童生活在客观不断对其提出发展要求的条件中,这种条件提供了其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
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状态的静态分析,而自组织规律突出了动态特点,使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进一步变为可操作性的方法。这种可操作性表现在遵循自组织规律揭示的心理内在机制的要求,尤其尊重心理发展的自主、自觉、自由的特点,使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矛盾”和“动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