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5)
2012-11-01 22:42
(三)效果分析
1、在“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方面,四年级(实验初时是二年级)发生极其显著变化(P<0.001=,六年级(实验初时是四年级)发生显著变化(P<0.05)。首先说明自主意识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自然表现和内心要求;其次说明越是低年级注意其自主性的发展就越容易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2、在“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方面,高年级的变化比低年级更大,(六年级变化显著性P<0.001;四年级变化显著性P<0.01),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学校的宏观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有不协调之处,忽视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接受能力,如在年级工作管理上强调全校统一性,缺乏年级个性。其二是低年级学生心理成熟与高年级略有差异,表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客观区别。
3、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性(均为P<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有着突出效果。
4、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四年级变化(P<0.001)比六年级变化(P<0.05)要突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低年级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更少有习惯势力的影响。
5、在“创造水平”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通过实验都发生极其显著变化(均为P<0.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突出作用,同时也说明创造性水平只有在自主性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
上述效果说明,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对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
五、实施条件
(一)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强调“转变观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往往用传统的观念驾驭改革的内容,导致改革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在改革实践中可能将改革的内容与要求,“穿靴戴帽”套在原有工作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实验前,要求做好三项工作:(1)反思自己教学模式的特点弄清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其发展过程。实践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记忆和理解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心理素质发展的传统模式。(2)分析协同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协同教学吸收了众多课题的有益成果,但又有别于其它课题。协同课题在强调主体性时,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因为主体性的真正实现,不仅在于主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主体的选择,只有主体的选择,才有自我实现的行为,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这种本质特点为师生在教与学的模式中准确定位。(3)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每位实验教师探索构建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出课题组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大家对课题思想及模式有了共识。因此,实验工作较为顺利。
(二)完善知识结构
心理学是教师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理解有关心理学的名词概念,能用这些概念去解释学习现象就被看作饺饺者(如遗忘规律,调动兴趣等)。事实说明我们的教师对心理学的掌握与运用,绝大部分停留在行为主义早期的动物心理实验的观点上,把心理科学作为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这种现象在本质上不是用心理学去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而是限制、扭曲学生心理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心理科学。这不能不说是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一种“先天不足”,这种状态极大地阻碍着对学生心理的培养。此次实验前,实验教师突出用现代心理科学武装自己,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关键是心理科学知识)尽可能地适应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需求,为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挖掘现行教材心理教育内容的内涵,是完善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带有方向性的重要任务
这项工作的完成,可以在教育实践上自觉地将以知识为目的转为以发展学生心理为目的的课堂观念,使实施协同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正常的教学行为。
(二)建立协同教学模式的常规管理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