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4)
2012-11-01 22:42
失去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必然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缺乏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认同;学习过程缺乏自主的智力活动,只能在教师教案范围内“思考”,知识的获得缺少自主探讨,仅凭教师传授和自己的记忆;……于是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导致了心理不健康。
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自主性的真谛,这种自主性,不是外力推动下的自主,而是自己有兴趣、有欲望时愿意去做。主体性一般表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外力作用下的主体性,即在外力的迫使、诱惑下主体的一种活动行为,他表现为“主体参与”特点;另一种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心理满足,而自觉地、无外力影响下的活动行为,它表现为“主体选择”的特点。只有“主体选择”才是使心理矛盾和心理欲望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形成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既然“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那么教师主要应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知识不应当传授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
2、和谐性。如上所述,真正的自主性是不用外力推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自于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有兴趣、有欲望,真正体现主客体和谐渗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去思维、想象、争论,不怕出错。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但当他能更自觉地克服了弱点时,就更接近完善的人性,更充分发挥自觉潜能,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和心理发展有关,心理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粗暴的控制和过分的放任对于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都是有害的。
强调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这是协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
现代心理学深入揭示了主体的心理机能及行为方式,其中情感被称为“动力”,教授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和要求,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达到师生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四、模式效果
(一)模式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使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心理系统的各方面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方面。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表现,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发展;同时认知、情感、意志又完善和发展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又反映和提高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自觉水平,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核心体现。
检测体系由“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构成。这些量表(量表略)除“学习成绩评价”外,均由总课题组提供。“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突出考查学生的自主性水平,这是人格健康的最高表现。“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突出考查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突出考查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力是思维性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突出考查学生学习心理。上述内容可以综合地、整体地说明学生通过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学习过程后,在思维上、品格上的总体效果。
(二)实施情况
实验于1996年9月,分别在当时的初、中、高年级中选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同时选一个总体水平相近的平等班作为控制班,运用等组对比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严格把好控制关。
实验前实验班老师进行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模式探讨。实验中,实验班老师每学期进行实验工作的研讨交流。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观察并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关要求,注意及时调整工作,完善模式的细节,保证实验效果,对学生负责。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