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慢性伤口的临床效果观察(2)
2012-06-27 22:36
1.3.2 伤口换药
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成湿性愈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湿性愈合治疗组45 例患者,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及新型敷料进行换药处理,常规治疗组52 例患者采用碘伏纱条或生理盐水纱条局部换药。湿性愈合治疗组首次换药均采用0.25%的碘伏进行彻底的创面消毒,再用0.9%NS棉球彻底清洗创面,对外口小而深有潜行的伤口,用去针头的输液头皮针管连接注射器进行冲洗,对肉眼可见的坏死组织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锐器清创后用0.9%NS棉球彻底清洗创面,再用无菌纺纱吸干伤口。根据创面渗出情况及有无感染,选用各型敷料,对感染渗液较多但无骨骼肌腱暴露的伤口选用美盐敷料,外用无菌纺纱覆盖,美盐能快速有效的吸收渗出液、细菌及坏死组织,达到清创的目的,每日一次,连用3 天。伤口渗液较少至中量,创口基底肉芽变红色,可改用藻酸盐敷料,该敷料可吸收渗液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凝胶,形成湿性愈合环境,促进自溶清创,加快愈合过程。根据渗夜的多少确定换药频次。
对黑色干痂伤口,可使用锐器在干痂上画“#”字,再使用美清佳填充伤口,外盖盐水纱布,透明敷料封闭,自溶清创。对骨外露及肌腱外露的伤口,选用水胶体敷料,该敷料与伤口渗出液接触后,能吸收渗出物,并形成凝胶,凝胶体柔软、湿润,为伤口提供湿性修复环境,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及上皮的形成。湿润环境也避免了伤口与敷料粘着,减轻了患者在换药时的痛苦及更换敷料时对新生肉芽的再损伤。对可疑感染性伤口,均做伤口细菌培养,确切有感染时使用银离子抗菌敷料。
常规治疗组在清除坏死组织的基础上,应用0.25%的碘伏纱条或生理盐水纱条覆盖创面,伴有潜行或坑道的伤口给予0.25%的碘伏纱条填塞,外盖无菌纱布;红色新鲜肉芽予0.25%的碘伏消毒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给予凡士林纱布覆盖,外盖无菌纱布,每日换药一次。
1.3.3 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创面面积、创面深度、换药次数、住院日、创面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创面愈合评定标准,痊愈:创面完全闭合,上皮组织完全覆盖。好转:创面干净,渗出液减少,肉芽生长良好,创面日减缩小但尚未痊愈。无效:创面感染控制差且经久不愈。痊愈和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1.3.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12.0分析软件对,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P <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检验水准。 2 结果
湿性愈合治疗组患者与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溃疡面积和溃疡深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湿性愈合治疗组患者换药次数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n) 溃疡面积(㎝2) 溃疡深度(㎝) 换药次数(次) 住院日(d)
实验组 45 17.25±32.56 0.72±1.58 11±27 23±33
对照组 52 13.51±29.22 0.78±1.47 26±31 41±27
T值 0.5962 0.1936 2.5471 2.954
P值 0.5525 0.8469 0.0133 0.004
表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n) 疗效 总有效率(%) 患者满意度(%)
治愈 有效 无效
实验组 45 32 13 0 100 95.5
对照组 52 26 17 9 82.7 76.9
P值 0.0099 0.0206
3 讨论
3.1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早在1962 年,英国的G.D.Winter博士的动物实验发现,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1 倍,这一实验结论为现代湿性愈合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Turner在1990 年再次证实湿润环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促进创面再上皮化。由此产生了湿性愈合理论,既保持伤口湿润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有利于清创;还能帮助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细胞在湿润环境下移行速度也加快,更利于伤口的愈合。
应用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慢性伤口的临床效果观察(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