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s表示,以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小鼠死亡率 正常对照组皮毛保持光滑亮泽,饮食正常,喜活动,体重增长正常,无1例死亡;模型对照组皮毛逐渐干枯稀疏,精神不振,体重较造模前增加不明显,进食与活动均明显减少,造模后死亡数量较多,死亡率达33.3%。加味茵陈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皮毛尚可,饮食及活动情况基本接近正常组,体重增加情况较正常组略低于正常组而优于模型组,死亡率分别为6.7%,6.7%和20%,低于模型组;五酯片组小鼠皮毛、饮食较正常组差,精神状态及活动情况尚可,体重增加情况好于模型组,死亡率为10.3%。
3.2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表1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表明BCG+LPS染毒后对小鼠肝细胞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茵陈五苓散高、中剂量组ALT值显著降低(P<0.01),高、中剂量组AST值显著降低(P<0.01),说明加味茵陈五苓散能减少肝细胞内酶的逸出,对肝细胞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中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低剂量组降酶作用不明显;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疗效不及阳性组,中、高剂量组疗效与阳性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表1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各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3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肝、脾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加味茵陈五苓散高、中剂量组均有抑制肝脾增大的作用,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未见这一作用。表2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各治疗组与阳性组比较,#P<0.05,##P<0.01
3.4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BCG+LPS诱发的小鼠肝损伤组织MDA含量和SOD 活性的影响表3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肝匀浆 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中剂量的加味茵陈五苓散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肝匀浆 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SOD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剂量效果极为明显,但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效果。高、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效果接近。表3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肝损伤肝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各治疗组与阳性组比较,#P<0.05,##P<0.01
3.5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BCG+LPS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NO含量和TNF-α含量的影响 表4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加味茵陈五苓散中剂量对模型小鼠升高的NO,TNF-α水平均具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或P<0.01),低、高剂量以及阳性对照药物对NO,TNF-α水平的降低作用不明显。表4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肝损伤小鼠血清NO水平和TNF-α水平的影响
3.6 病理观察 正常小鼠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整齐排列,未见点状坏死;肝窦枯否氏细胞未见增生(图1)。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均见肝细胞索离断,其间大片肝细胞坏死消失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局部可见部分肝细胞内出现脂肪空泡(图2)。阳性对照组均可见再生现象,再生结节较模型组明显增多,部分肝细胞内可见少量脂肪空泡(图3)。加味茵陈五苓散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均可见肝细胞索离断、散在坏死灶,破坏程度较模型组为轻,各例均可见散在的再生肝细胞团块,排列散乱(图4)。中剂量组再生肝细胞结节较低剂量组及阳性组为多,局部可见少量细胞内脂肪空泡(图5)。高剂量组肝组织主要表现为弥漫细胞内脂肪空泡改变,部分组织可见坏死小灶及再生细胞团交错现象,再生肝细胞排列紊乱(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