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组织病理观察的结果,加味茵陈五苓散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疗效,低、中、高剂量组疗效比较,中剂量组肝细胞修复现象最为明显,残存的肝组织内坏死区域明显减少。中剂量组疗效优于阳性对照组,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疗效不及阳性对照组。
4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疾病采取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着眼于从整体综合调控,改善多系统的功能失调,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无此病名,多包括在“胁痛”“黄疸”“积聚”等疾病的病变过程中。从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索,众多医家提出病毒性肝炎起于湿热毒邪蕴积肝胆,日久则伤及正气,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治疗多采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加味茵陈五苓散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何国梁教授创制,具有清热利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本复方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茵陈五苓散系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名方,临床疗效佳,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胆系统疾病。方中以清利湿热的茵陈为君药,配合泽泻、猪苓、茯苓渗利水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健脾化浊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五苓散具有显著的护肝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2];茵陈作为利胆退黄的主药,它能使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促进胆汁分泌,并可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质的排出量;茯苓、猪苓淡渗利湿,茯苓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降低谷丙转氨酶活力,防止肝细胞坏死,并有免疫调节作用;白术燥湿利水,能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转氨酶下降[3];白背叶根具有清热解毒、收涩消瘀之功效,有实验表明白背叶根可以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抗肝纤维化,对HBsAg和 HBeAg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5];黄花倒水莲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实验研究发现,其能够显著的抑制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吸收与合成,对小鼠急慢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生物膜脂质过氧化造成的膜结构损伤、蛋白质等物质合成代谢障碍及肝细胞坏死具保护作用,并且黄花倒水莲水煎液对乙肝病毒具有体内外抑制作用[6];叶下珠具有清热平肝、消肿解毒之功效,国内外报道叶下珠有明显的抗HBV 复制及抑HBsAg,HBeAg分泌的作用,对肝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并且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体液免疫功能。
本实验探讨加味茵陈五苓散保肝降酶的作用,结果显示能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血清升高的 ALT,AST,与保肝降酶药物五酯片效果相当,甚至较优。组织病理观察的结果表明:加味茵陈五苓散中、高剂量可明显减轻肝细胞的病理性损伤,减轻肝细胞的变型,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说明本方能够对抗 BCG/LPS所致的肝损伤。
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在肝损害与肝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动物实验证实,自由基清除系统损害是引起肝细胞损害的重要环节。多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或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水平升高的同时,自由基清除剂如 SOD,GSH-Px,GAT等严重减少或缺乏,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严重的自由基代谢紊乱。实验结果显示,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 MDA含量明显升高,而发挥清除自由基作用的SOD活性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给予加味茵陈五苓散的小鼠肝组织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而SOD活性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机体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
肝内免疫反应是引起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破坏的直接因素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性免疫反应。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尾静脉联合注射制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是探讨慢性肝炎免疫机制理想的模型,其病理改变和肝损伤机制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类似,近些年已被广泛采用。该模型造成肝细胞损伤是巨噬细胞(MФ)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激活的 MФ能释放 INF-γ、IL-1以及 IL-8等多种细胞因子,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单核细胞、枯否细胞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向肝脏聚集并被致敏,致敏的枯否细胞在接触 LPS后,会释放某些细胞毒性介质,包括氧自由基、NO、TNF-α、IL-1等。TNF-α不仅能直接损伤肝细胞,亦是介导肝损伤的主要介质。NO既是一种弱氧化剂,具有自由基的性质,同时又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保护机体对抗一些病理性损害,NO与肝损伤的关系微妙。以往许多学者对NO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条件下NO具有损害和保护肝细胞的双重作用。生理浓度时,有免疫防御作用。在肝损伤时,iNOS活性显著增高,由其诱导并由肝内巨噬细胞及一些杀伤细胞产生的NO明显增多[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NO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此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了T淋巴细胞活化后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过多的TNF-α,NO等细胞因子是免疫性肝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加味茵陈五苓散中、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动物模型血清中的TNF-α,NO含量,因此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减少TNF-α、NO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