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3)
2010-06-15 20:31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与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把“发展也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唯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的最终目的曲解为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物质目标;把发展曲解为一时的经济增长。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
保持统筹发展,我们理解为是在稳定原来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也是符合近年来中央对经济工作多次强调的“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工作方针和要求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
1、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具备了客观条件。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运动和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当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一个飞跃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规律,在事物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当前经济势头仍然看好,农业克服了灾害和困难,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效益有了回升,财政增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喜人,工业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经济发展呈回升势头。同样,整个玉林各县(市)区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经济速度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提高,这种积极稳定发展的统一,为经济工作的渐进性提供了可能,为保持快速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提供了客观条件。原理和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渐进和加快成为可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事物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由小的部分质变到大的部分质变。
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2、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因此,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人高层建瓴、高瞻远瞩,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核心就是经济建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死路一条”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工作重点不动摇。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且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实现了稳定增长的目标。中共十六届全会精神抓住了下个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统筹发展。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