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积极推进工商企业物流剥离政策。受限于传统的物流理念,现阶段在我国物流任务主要承担者还是众多的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有些企业虽然已经接受了现代物流的理念,也意识到物流剥离是提高效率减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这些企业还要承担解决职工就业、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物流剥离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借助经济杠杆制定适用面更广的辅业改制、分流安置的扶持政策是加快物流剥离速度的关键。当然建立和完善外流外包的信用机制也是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5)加快出台鼓励共同配送的政策。要抓紧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现共同配送,通过促进物流效率来减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日本政府出台了《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促进法》,这是专门为援助、推进中小企业的共同配送而制定的法律,明文规定对于愿意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予以援助。这对于间接规范中小企业的物流行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物流效率化不但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首选途径,同时也是解决物流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6)加快出台健全投融资的政策。我国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薄弱,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入大、风险大、回收期长,而物流企业普遍利润率较低,仅靠企业自身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国家加大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放宽管制,消除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给予用地价格优惠,给予财政贴息扶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物流企业自建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应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融资支持。此外,要加快对税收政策的梳理,切实解决物流产业中重复征税、统一纳税等问题。
2.中期目标
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物流发展机构的统一协调下,理顺各种与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间的层级结构与逻辑脉络,初步建立现代物流发展政策体系,为制定统一的法典化的综合性物流法律做准备。
现代物流政策法规体系涵盖了与物流相关的各种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涉及物流的法律规范既可能包含民法部门中的部分原则与内容,如调整平行主体之间的财产权利、契约关系,也可能涉及经济法或其它部门法中的法律规范,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内容。因此,有必要为持续性地制定现代物流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一个框架体系,理顺不同单行政策法规之间的层次结构与逻辑脉络,疏通各单行政策规范之间的承接与递进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政策法规框架,以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提高物流政策法规体系的集约性、系统性,增强其综合调控能力。
根据现代产业政策体系理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立法经验,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我国现代物流的政策体系可分为:一是物流组织政策法规,指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物流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的法律规范;二是物流行为政策法规,指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的法律规范,明确物流主体的运营范围、执业规则以及物流活动中各行为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三是物流活动调控政策法规,指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包含政府对现代物流的协调管理、放宽管制、标准化建设、技术扶持、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等;四是物流设施供给政策法规,指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供给的法律规范,特别是扶持民营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政策;五是物流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指调整国家、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关系,维护物流从业者、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六是物流争议救济政策,指解决物流活动中各方发生经济纠纷和确定法律责任的程序、方法的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