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远期目标
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现代物流的立法理论和实践基本成熟的前提下,制定一部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综合性法律《物流法》,用法律形式引导和规范现代物流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物流的政策法规体系。
(1)制定《物流法》的现实意义。现代物流是一种综合的经济活动,它既可能是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也可能是运输方式与仓储、商务、信息等方式的结合,需要一部综合性的《物流法》,涵盖不同运作环节及环节间的法律关系,体现其所要调整的对象应当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2)制定《物流法》的指导思想。物流立法要以振兴现代物流产业为主题,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依法维护物流行为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制定《物流法》的基本框架。从我国的立法实践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考察,并借鉴西方国家物流立法的成功经验,提出《物流法》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总则。明确《物流法》的立法目的、意义、现代物流的概念、物流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物流管理主体及其职责。
第二章,物流经营者。明确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物流企业的设立条件,物流企业的设立程序和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章,物流行为。明确物流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物流环节的运营范畴,对物流活动外部不经济的规制以及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时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物流合同。明确物流合同的概念、性质、内容、条款、违约责任,明确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明确物流合同当事人与其他第三人的关系。 第五章,物流管理。明确物流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责任,确立物流技术和服务标准,推动和规范市场竞争,反对垄断。
第六章,法律责任。明确物流法律责任的责任构成、责任形式、责任范围、诉讼时效、诉讼管辖、举证责任等方面内容。
第七章,附则。对《物流法》的适用范围、实施办法、生效时间等做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