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3)

2010-06-17 17:34


  6.农业发展环境有待于完善,有关政策有待放宽。近几年农产品普遍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农业发展环境恶劣和有关政策的负保护效应不可低估。由于缺乏可靠的市场信息和通畅的流通渠道,农民饱尝“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苦果。另外,土地贫瘠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基层组织日益削弱等问题都可以从工农不平等的政策取向中找到根源。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工业倾斜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和农民手中取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导致农业生产部门的比较利益偏低,农副产品价格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矛盾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致使农业生产投入大,等等。
  7.农产品销售不畅,产销脱节,市场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使农产品流通处处受阻,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在农产品贸易上零售网点过少,往返运输频仍,购销渠道单一,有时价格统得过死,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另外,农村特殊的客观条件决定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慢,盲目经营、盲目销售现象时有发生。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一)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重点突破畜牧业。我国已加入WTO,粮食在价格和品质上都没有竞争力,畜产品和蔬菜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外市场价格,具有竞争优势。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往往畜牧业产值都超过种植业。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饲料资源,农民有饲养畜禽的习惯,要在家庭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适度规模饲养。
  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压缩粮田,优化品种,提高效益。今后,粮食生产的方向是推广高蛋白专用小麦为主,扩大豆类、谷类等杂粮面积,发展高油玉米和饲料玉米。同时,扩种瓜菜菌等经济作物,尤其是冬暖式大棚蔬菜等反季节作物。
  3.加快发展林业和渔业。要根据各地实际,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继续完善农田林网化,搞好“三边”(路边、沟边、田边)绿化。加强果园技术管理,改善果品质量。大力推广渔业新技术,发展多品种,以提高养殖效益。
  (二)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1.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弃农进城,寻找工作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随着国企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的低成本和较广的择业意愿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单靠进城增收路子愈加狭窄,长远之计在于农村城镇化,即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一产人口下降,二、三产人口增长。它还可以搞活城乡流通,打破农村的封闭性,并使商场与农户直接组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进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的提高。
  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新世纪必须搞好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与此相关,在农村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收部分农民专门从事这些产业,并允许他们在小城镇定居,让他们以非农产业为终生职业,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承包的土地转包或租赁给其他农民经营,有意识地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的人均收入才有可能大幅度地增长。
  (三)营造宽松环境,放宽相关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1.改进行政领导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和市场供求关系等与以前不同,而且领导对象,工作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中要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拿出新思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在如何搞好服务上动脑筋、做文章。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以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致富。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非营利组织税收问题的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