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浅析(4)
2010-06-18 00:39
2.提供更加完整的技术基础设施,改善企业经营的商业环境。最近两年来,特区政府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增长迅速,特别是对信息设备加大支援力度。2000~2005年,政府计划用于电讯基础的投资额达130亿港元。最近推出的“数码21新纪元”网站,是加快电讯基础的又一重大步骤,将进一步改善香港的商业环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3.改革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开拓创新是香港银行业长期以来保持旺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去年以来以互联网为主的资讯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香港银行业抓住新的机遇,致力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有效拓展银行的经营空间。同时,去年银行业建立起了世界上首个推行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服务的机构,通过美元兑港币在亚洲时区内的即时同步结算,避免外汇交易上的结算风险,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也于2001年年底开始接通。这种无纸化的即时支付系统,大大改善了风险管理并提高了效率。最近政府公布即将取消“利率规则”,加快银行同业间的收购,重组,进一步促进市场开放,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4.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开发人力资本。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高度重视教育的革新,强调香港的教育方针应是职业培训、国民教育、创意思维。政策的重点是建立优良的基础教育,着眼于未来。1998年政府拨款6200万港元,推出“跃进学校计划”,以创建富于开创性的学校改革之路;2000年创办全亚洲首创的“香港科技创意小学”,作为利用资讯科技教学,开放式教育制度的新尝试。政府要求从小学起的各级学校都要设立计算机课程,1999~2003年计划用于各级师范院校教师用电脑培训费高达29.14亿港元。与此同时,政府重视职工的技能培训,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专业人员。香港正采取全面的人力资本政策,旨在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工队伍,以适应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5.加强与两岸四地特别是与内地的合作,是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香港国际竞争力在90年代前半期的不断提升,得益于80年代以来香港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而这种转型和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加强同内地的合作分不开的。因此,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无疑是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的明智选择。从近期看,香港与两岸四地特别是与内地合作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动向:
(1)提高香港与澳门、深圳的合作层次。香港与澳门的经济金融合作目前已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高阶段。香港与深圳在近年做好深港衔接的基础上,探索共同开发两地的接壤区域,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衔接,实现两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与布局,进一步提高香港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二)香港注重与内地的科技合作。迄今为止,“前店后厂”仍然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主要形式。但一两年来,香港公司越来越注重与内地建立高科技合资公司,不再局限于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土地及市场捷径,而是注意利用内地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以促进香港制造业的转型。
在刚过去的2001年里,香港经济从谷底中回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6%。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实行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也日渐见效。据有着55年国际竞争力评价经验的IMD最近完成的“2001国际竞争力年报”,香港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序从2000年的第十二位提升到第八位。其根据是,香港的GDP较上年上升10.5%,列49个国家(地区)之首。其中本地区经济实力这项指标从上年的第二十五位上升至第四位,包括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经济要素市场及管理方法等因素在内的营商效率也大幅提升,均显示香港的不少竞争力指标较上年有较大改善。另据IMD刚刚完成的“2002国际竞争力年报”,香港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序从2001年的第八位又升至第六位,其升势仍未减弱,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
香港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浅析(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