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内涵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发掘内涵的方法则是多样的。只要师生善于发掘内涵,品德课堂就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学而不思则罔——生成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当有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当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我在新课导入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能认真阅读教材,并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画画,记住事例与有关数字,有不懂的或有疑问的也在书上注明。读后引导: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从你们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气愤,一会儿疑惑的表情中,相信你们已经了解了教材内容,知道了美丽的圆明园变成废墟的原因,也记住了几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面对这些历史事实,你有什么想说和想问的呢?通过这样适当的引导,大家提出了各自无法理解的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那么好欺侮?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都会来掠夺瓜分呢?怎么会要割让土地、赠送白银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被激发了。
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新闻记者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输,而不愿意去独立的思考问题,也不知如何去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去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敢问的同时,还善于提问。
笔者很荣幸第一批从事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教学活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提问本,在学习新的文章之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必须能够提出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问题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因为是尝试,所有的问题下面我都会毫不“吝啬”的给他们写上个“好”。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我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
1、从对话中生成
品德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对话教学,这种对话就是与教材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为学生搭设一个对话的平台。
(1)与教材对话
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是品德教学过程中对话得以形成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学生和教材的独立对话,放心地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改掉依赖老师的习惯,才会让学生对教材有自我的独特的感知、理解和体会。在教《生命的强者》一文时,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觉得张海迪姐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她是幸福的。”我当时一惊,立即有了顿悟,不禁为这孩子的独特的感悟暗暗叫好,课后,我从那个同学那里知道了她的心声:“海迪姐姐虽然身体残疾,然而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她自已本身也是幸福的,我要做这样的人。’”她又说:“其实,做人就要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才是最大的安慰。”多深刻的思想,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发出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所以他的回答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掌声,让我也为之一撼。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在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