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性本质的确认心理。
性本质是指作为男人和女人存在的根本意义。性本质的确认通俗地讲就是爱与被爱的心理要求。作为有性的人,任何单个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完善的,他们需要在异性身上确认自己独特的性本质,实现自己作为有性人存在的价值。而这种确认只有在爱与被爱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得到异性的真爱,同时付出自己的真爱,人们才能获得作为有性人的心理满足。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阐明了男女性本质的确认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在这种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自各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iv]性本质的确认心理,蕴含着深刻的性道德基因。这种要求全部承受爱和全部付出爱的心理,使性爱目标具体化、对象化,产生了性爱专一性、排他性的道德内涵。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人曲解作为有性人的性本质,把滥爱、泛爱、甚至性欲发泄等同于挚爱、真爱,结果使人的性本质堕落为动物的性本能,使性道德脱离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轨道,失去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感情心理内涵。
第四,互相愉悦获得长久幸福的心理。
人们在选择配偶时,总是要求外貌体态上互相欣赏;社会地位上互相接纳;感情心理上互相愉悦;思想精神上互相合拍;最终希望两人白头偕老获得长久幸福。这些性心理要求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要求。它对性道德的激发作用表现在:促使人们对异性的追求,从外在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内在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促使人们对异性的追求,从外在的欣赏和愉悦,转化为内在的吸引和难以割舍。两性间互相愉悦希望获得长久幸福的心理,可以淡化金钱、物质等物化因素在性选择中的权重,促使人们追求两性在人生态度上的一致,生活理想上的合拍,道德观念上的契合,思想感情上的互融。这些都有助于两性关系中道德精神素养的生成,有可能产生出两心相愿、两情相依、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道德情感来。
第五,两性关系中维护尊严和名誉的心理。
两性关系中的尊严,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独立性的自我意识以及要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性存在的价值、意义、社会地位的尊重和肯定。两性关系中的名誉感是基于一定的荣辱、善恶观而产生的对自己名声节操的珍视以及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名声节操的珍重和保护。维护自己尊严和名誉的心理,是性心理中具有积极能动性的激励机制,它以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和荣辱观,促使人们形成自尊、自爱、自珍的道德心理,激励人们无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抵御诱惑坚守节操。维护尊严和名誉的性心理是性道德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坚实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在性道德教育中应特别注意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道德发生的深刻强烈的内在动因。
丰富多彩的性心理活动表明,人类性关系早已脱离了动物界变成了人的一种高级复杂的感情和心理活动。这种感情和心理活动是性道德发生的内在精神动力机制。健康正常的性心理及其满足,使性道德健康发生发展;而不健康的以及被压抑的性心理,如: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俄、对异性的占有欲、玩弄异性心理、缺乏自尊自爱、性心理封闭自锁等都破坏性道德的正常发生,甚至使之产生畸变。从性心理角度入手加强性道德教育,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性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
性的社会存在状况是性道德发生的外在客观条件和社会机制。性的社会存在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性角色规范的综合作用下所显示的性的状况和特征。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道德都是以性生理、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在具体的性的社会存在中形成的。性的社会存在方式有多种,其中对个体性道德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有三种:社会性道德环境、家庭性道德状况、同龄小群体性道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