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道德的发生机制(5)

2010-06-18 11:46

    同龄小群体是指由于生理年龄、思想观念、志趣爱好、行为习惯、人生理想、生活态度等方面的一致或趋同,自然而然形成的以居住地和职业行业为依托的非正式小团体。它具有自发性、心理相融性、流动性和有核心人物等特征。同龄人小群体的成员,在心理上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归属性,在感情上有很高的亲密性和稳定性,在道德价值取向上有深厚的情感性和趋同性。小群体中不成文的道德信条,对其成员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同龄小群体由于年龄和发育阶段的同步或相仿,性问题、性关系成为他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小群体内部特有的性道德价值取向和舆论氛围。由于同龄小群体形成的特殊原因和内部特点,使得他们极易受社会上腐朽性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小群体内的不良性道德舆论和氛围。这种不良舆论氛围对小群体成员性道德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性道德观对其成员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控制力;各种淫晦光盘黄色书刊所宣扬的腐朽性道德对其成员有强烈的诱导诱惑作用;小群体内部成员的性道德状况使其互相之间有深刻的渗透和同化作用。有时小群体中的性道德观念并非代表每个人的意愿,但是个人对小群体从心理上的依附和从属,从感情上的亲密和稳定,特别是哥们义气的偏颇情绪,常常使他们服从小群体的性道德舆论,认同其性道德价值,长此以往小群体的性道德价值标准便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内在性道德观。

    同龄小群体中的性道德舆论是一种强化和放大了的舆论,对其成员性道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常常超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从不良小群体中获得的性道德观念,教育改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对同龄小群体的性道德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娱、体育、和社会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文明科学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学;引导他们进行专业和科学文化的学习研究,促使他们走上性健康之路,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性道德来。

    综上所述,个体性道德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过程,是性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交错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性道德教育不应该是单一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应该从性道德发生的诸种机制入手,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综合教育和系统教育。唯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当事人性道德文明的发展和提高。

    (本文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伦理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转载)


论性道德的发生机制(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个人和集体》推敲数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