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

2010-06-17 23:59

二、深刻理解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重大意义

贫困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应当采取正确的原则,概括起来讲主要是“五要五不”:即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和过度建设;要提倡节约,艰苦奋斗,不增加乡镇债务负担和农民负担;要实事求是,符合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做表面文章;要遵循规律,长期坚持,不搞无效产业和突击运动;要加强引导,试点示范,坚持群众主体、政府扶助,不搞“大呼隆”和大包大揽。

贫困山区农村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贫困山区农村的农民也是人,必须把农民当人看、当人对待,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生存状况必须像城市人一样同样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没有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三亿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在贫困山区农村,难点也在贫困山区农村。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农民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读书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不扭转这种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途径。我们的党是在农村的土壤滋养下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曾依靠建立农村根据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夺取并建立了红色政权。农村这块阵地是革命的阵地,我们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任何时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当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贫困山区农民也同样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团结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佳手段,也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广大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转移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增收,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广大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据测算,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0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余元,是农民收入的三倍多,扣除农民纯收入不纯的因素,差距就更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各种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据统计,2002年,东、中、西部GDP占全国GDP的百分比分别是57.86%、25.12%、17.01%。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