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建乡村道路。在加强乡村道路的路网规划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的建设。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乡到村办公室的道路实现硬化或油化,村落之间有泥结碎石公路,农户院坝之间有水泥或石板铺砌的人行路,农户到田间作业有田间道路。万州区九池乡黄梅村、新田镇谭绍村的农民“出门不湿鞋”,乡村道路改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改造农民房舍。要根据农民房屋的实际情况,把农民住房分为危房改建类、拆迁新建类、保护修缮类等不同类别,按照“安全、整洁、美观、适用”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建委部门要设计出系列农村农房建设通用图籍,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除危房不能使用必须改建或新建外,能修缮使用的要尽量使用,尽可能地减少群众的费用支出。凡改建或新建的,必须统一规划,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对修缮使用的房屋,重点是拆除乱搭乱建,粉饰外墙。
5.改善人居环境。“远看水秀山青,绿树成茵;近看杂乱无章,臭气熏熏”,这是长期以来贫困山区农村农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改善居住环境,重点是“三改一建”即:改厕(有洗澡设施的水冲式厕所)、改厨(使用沼气的灶具)、改圈(人、畜分居),建沼气池。还要修建晾晒场地、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治理污水、搞好绿化等。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财政分治的财政政策,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城市主要由政府负责,在农村则主要依靠向农民筹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承担了一部分公共产品的成本,更加不堪重负,从而加剧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或者光靠市场机制解决,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要统筹城乡通讯、供电、公交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分享公用基础设施服务。不断扩大政府和各个专业部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集中财力、物力,扶持农村交通、饮水、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做好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与配套,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乡或村的总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浪费。市、县财政要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整治的财政补贴力度,对完成“五改”单项任务的,要给予50%以上的配套补贴;对“五改”任务全部完成的,要给予75%的补贴;要把农村土地使用收益和在小城镇收取的城建维护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全部留给村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打捆使用可以打捆的各种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着手,狠抓农村制度创新,找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目前,贫困山区农村仍旧是以单一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加上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单一化、分散化的特点依旧没有改变。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半自给自足的农业业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中世纪式的传统农业没有规模经济,不能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进行多样化经营以规避风险。而分散无序居住的农户不具有生活、教育、交通、基础设施及信息网络建设利用所需要的基本规模,同样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长期落后(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目前,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形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按统一规划,采取使用权流转方式召商引资盘活不良资产,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