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加速发展,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说明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条件和能力。然而,虽然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突破口,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1.狠抓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新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比之下,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种状况至今仍未有根本改变,客观上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结合实际,改变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然后努力把它培育、发展和壮大成为一个特色产业。比如种植业方面要以烟叶、果品、蔬菜、药材等建设各种专业村;同样,养殖业方面要以猪牛羊、兔、鱼、鸡鸭鹅等发展各种专业养殖村。万州区新田镇的谭绍村以生姜为主导产业,2005年全村发展生姜530亩,实现收入371万元,户平收入达到13000元,为该村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狠抓技能培训,培养农村新农民。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民的免费培训力度。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培训。一是组织参观学习,现场培训。二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等农业劳动技能培训;对从事农村休闲旅游服务的农民进行烹调技术、社交礼仪、管理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的农民进行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专业技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聘请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万州区谭绍村从三峡学院聘请了两位农业博士担任该村的科技副村长,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新农民,加大对外劳务输出,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狠抓产业结合,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有条件的村要把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项目,建农家乐,发展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出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找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知道当前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是什么。长期以来,贫困山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是贫困山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概括起来,主要是“五改”:
1.改建农村水利设施。对贫困山区农村人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免费提供水泥、钢材等设备设施,群众投工投劳建水池、铺设管道,切实解决吃水难问题。
2.改造基本农田。要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的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努力达到人均0.5亩稳产高产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