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三六九等的大学等级不过是局部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倾向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接近765亿元,低于近995亿元的初等教育投资,然而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投资5629亿元,多出初等教育经费741亿元。显然,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下,即便我们忽略热衷于培养乔布斯之类的怪异行为,教育平等也不真实,如若不是梦想的话,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我们是不是过分向精英培养倾斜了。
在高等教育日益受宠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自身也在三六九等多年后,延续着老路,就如我所在的城市,比较起教育资源平等来,管理者更热衷于名校及其分校的建设。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策略得到受益或者行将受益、或者等待得益的家长们热烈的支持,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关心资源的公平。而在更广的层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占比超过50%,尽管有新《义务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仍然是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现实的结果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扩大了。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一个清楚的事实是,无论在区域社会,还是国家层面,基础的义务教育才是重中之重,就如那些足球强国所昭示的道理,强大的国家队必须,也只能建筑在良好的底层基础之上,教育以及国家也是这样的一座金字塔,塔尖的人才取决于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历史轨迹中找到证据,回过头来,从本国的教育实践发展看,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义务教育的边际产出远远大于所谓“一流大学”。
个人、或者一些私立机构胸怀培养精英的野心,我们大可不必伪装出痛心的样子,但当要求所有的纳税人为个别的私心出资的时候,真的很令人心痛。在全民的层面,倾向于精英的取向无疑是短视的。当我们面对资源分配失衡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还在盛行的理念,国民的素质、科技的水平是不是一个甚或几个乔布斯能够代表?我们不应该再罔顾明显的事实了——只有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才能够容纳更多的水,让长板更长的做法,只可能在视觉上改观,实质上毫无意义。
王双林:66岁“考研奶奶”击破读书无用论
3月19日,刚刚获知2014年考研国家线的66岁“奶奶大学生”仝正国告诉记者:她的成绩比分数线低了59分,看来今年又无缘复试了。明年,她将会调整方向,全力以赴四冲
5
考研。(3月20日中国新闻网 )
看罢,不禁让人想起前一阵子网上颇有争议的读书无用论,引发学者和相关人士的争论,很难想象,早已步入21世纪的我们竟然还要辩论这个幼稚话题。难道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同时,也朦胧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同于“金钱等于成功”?真的就是有得于“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真的是觉得在当今社会读书无用武之地?习惯于功利主义思维方式不成?
上述提到的“考研奶奶”名字叫仝正国,她在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终圆大学梦。2012年6月份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度考研,被称为“考研奶奶”。她说:“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放弃理想,会将求学梦进行到底。”曾获评央视新闻2013年十大正能量,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院长谭靖说,“她是校园风采人物,是自强之星,她的事迹一直鼓舞着师生。仝正国用她的求学梦向当代青年人传递着正能量。 诚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并非唯一出路,只要有头脑有能力,也能闯出一片天地,更何况现今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就变成”家里蹲“。岂能因此就把读书功利化?岂能因此就鼠目寸光看待读书?不正是”从考研奶奶“的正能量中彻底地驳斥和击破读书无用的谬论。
从这位”考研奶奶“的身上不正是可以看出,上大学及考研不应当仅仅把目光着眼于易就业、好工作、高收入,读书之”高“也不在于跨荣华境、入富贵门,而在于自我内涵的提升和自身气质的培养。而更应该是整个人精神气质的”华丽转身“,就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上学读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的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晴川:爱心面馆,心无芥蒂才会彼此温暖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城古城中路,有一家“爱心面馆”小有名气。这不是因为面馆卖的是重庆口味,而是因为店里有一项“招牌”服务:生活困难的市民来店里可以免费吃碗担担面;环卫工人累了可以来店里喝口茶。(3月21日重庆商报)
这样的新闻,总是令人感动,但这个新闻,除了温暖和感动,店家的小小狡猾还会让人会心一笑。“笑点”在于,“爱心面馆”与以往“施粥摊”等有个最大不同处,就是非“专门”,而是“兼带”。
有段时间,施粥摊很火很流行,但是大多“存活率”不高。说起原因,基本都是因为亏空,使得爱心“断档”难以为继,施爱者陷入尴尬境地。爱心面馆不同,一方面是在奉献爱心,另一方面也“顺带”给自己的小店做了广告。不管是哪种目的占主导,甚至看起来还给爱心打了折扣,让爱心掺了水分,但慈善的本质没变。生意好了,献爱心就会更有底气,这种爱心生命力必定会更持久。
这种“顺带”的爱心,之所以令人感动,正是因为其真实、实际,体现了“力所能及,能帮就帮”的草根朴素的小爱情怀。本来,爱心就不该问方式,看多少,“小、俗、陋”的一碗面条和“高、大、上”的豪捐,里面的爱一样浓郁芬芳,而不管里面是否掺杂小小功利。食客盈门,表明人们对这种方式普遍认可,更是对“付出总有回报”价值观的强化。这在当先纸面
6
道德与社会现实博弈难分伯仲的困境之下尤显重要。有论者期望,一个人在消费道德的同时,更要做一个道德的生产者。爱心面馆就是这样完美兼具。传递着爱心,播撒着美德,驱散严冬寒意,传递融融春意,为道德建设注入火种般的正能量。
穷家富路,在外谋生之人,难免有落魄时光。“爱心面馆”给这类特殊人群以温暖,感动你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细节还需注意。比如,将残疾人“热情地拉进来”,就很让人反感,一旦遭拒,也给自己带来尴尬。这种方式方法需要改变。还有,混杂一处极有可能对受惠者的尊严造成伤害,可否专门辟出一间爱心屋以避免之?一句话,自觉施以爱心,更要让他人自愿接受爱心,心无芥蒂,才会彼此温暖,才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