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促进个体发展的专业人员。 2、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超前性与长期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合作性
–8–
2、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 (2)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 (3)教师是合作者。 (4)学生成长中的欣赏者。 (5)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
(6)教师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 (7)教师是反思者。 3、教师的基本素质:
(1)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中提出6条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基础: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方法性知识-一般的教学方法等;通识性知识-一般性科学文化知识
(3)教学能力:基本能力(一般性能力),正常的智力,基本表达能力(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理解学生的能力;通俗易懂讲授教材的能力;劝说他人的能力;组织能力;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迅速反映教育情景并保持举止灵活的的能力;胜任所教学科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的能力。
(4)身心素质:健康、健全的身体和心理 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途径:
? 职前教师专业教育: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 新教师入职训练:入职仪式、集中培训、导师制 ? 职后教育: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自主专业发展 二、学生 (一)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1、学生的定义: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
–9–
2、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个体特征。
3、人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二)学生观: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具有历史属性,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尽相同。
传统学生观: 外塑论:洛克,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重视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控制。外塑论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等价值与意义。但无视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的差异。过分夸大了教育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内发论:卢梭,杜威为代表。认为学生有一种内在的能力,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达到和谐的行为。强调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内发论对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但过于忽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会影响到学生真正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2)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 学生是完整的人,发展应该是全面的
4)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规律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包括教与学的关系、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和认知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包括:命令——服从型关系;放任——自流型关系;民主——参与型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 课程的一般概念
–10–
所谓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 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
时数以及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 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 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 社会即学校、教育即生活、做中学。
? 新三中心论:经验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课程应当由永恒的学科组成。
? 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能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
验,即知识 ? 课程的定向应该是概念的、理论的,能给人的智力提出挑战,促进智慧的发
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 课程不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生应该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社会的实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4、存在主义课程论
? 课程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课程应该是变动的。 ? 课程是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 学习者是课程的主宰
? 人文学科应该称为课程的重点
? 现代课程价值取向(基本理念) 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 科学人文相结合 回归生活 缔造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