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并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翼齐飞”、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阳江工业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产品技术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人口结构明显优化,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明显下降,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成为珠三角与粤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联系的枢纽中心工业城市。
——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重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达到30%,工业产业内部比例关系进一步优化。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产值超50亿元工业企业2--4家,产值超10亿企业20家,壮大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化发展特征突出。争取到2015年阳江挂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光源、新能源、海洋产业与南药现代化4个基地,建设若干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专利授权量超过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在总授权量中的比例达到15%以上。形成5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10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幸福阳江、宜居创业滨海新城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减少量达到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
三、工业产业优化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阳江要紧紧围绕珠三角与粤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联系枢纽沿海中心城市的定位,大力解放思想,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全力加快发展,以发展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高端企业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方针,稳定提升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机电、石化工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现代物流业、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稳定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阳江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
1、五金刀剪产业
加快五金刀剪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从不锈钢带钢冶炼、刀剪产品制造、刀剪机械制造、模具加工到原材料制造、配件加工、物流配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抢抓机遇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打造全国最大的陶瓷刀剪生产基地,积极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推进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重点,完成转变
加大新兴陶瓷刀剪产品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推进制造设备的引进与更新改造,改良优化陶瓷刀压制、锻造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提高制造工艺的成品率进一步降低成本,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陶瓷刀生产规模。提升刀剪产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攻克刀剪材料、金属热处理工艺、刀剪磨削工艺、模具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引入先进的人机工程设计、现代工业设计技术,提高刀剪产品使用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设计开发新产品,延伸产品线,调整产品结构,挖掘潜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实现由低价值五金刀剪产品制造中心向高端五金刀剪产品制造中心转变,完成五金刀剪产业的成本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
(2)加强地区品牌与企业品牌建设
继续彰显阳江刀剪区域品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地区品牌树立与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阳江五金刀剪行业协会在维护地区品牌中的管理与监督职能,积极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改,创造条件把五金刀剪“阳江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扩大阳江刀剪区域品牌的全国影响力,进一步使阳江刀剪的地区品牌知名度走向世界。阳江五金刀剪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从创新做起,以陶瓷刀剪等重点产品的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品牌建设,共创品牌,力争实现“产业基地、名牌荟萃”的新局面。
(3)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完善产业服务平台
加快以国家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阳江乃至全国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由阳江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钢铁研究所共同组建阳江五金刀剪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五金刀剪产业信息中心,借助高校、科研院机构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对阳江五金刀剪产品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打造国内外五金刀剪行业信息传递交换枢纽平台。建设五金刀剪产业园,打造广东省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化集群化的五金刀剪生产基地。
2、食品加工业
以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为核心,以食品质量保证检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带动,扩张阳江地方特色产品市场优势,做强海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概念特色功能食品,推进阳江食品加工业抢占市场制高点。
(1)发展地方特色食品
充分发挥阳江特色食品加工的优势,推进地方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加强生产工艺攻关,大力推进豆豉、豉油王、炒米饼、砂仁、冻干脱水黑豆、黄皮、玉米、仁面等地方特色食品的传统工艺规模化生产,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马水桔、双肩玉荷包荔枝、上洋西瓜、龙眼、火龙果、网纹瓜等效益好、市场适销水果品种的精深加工,推进地方特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业
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抓好传统水产冷冻品、动物蛋白饲料、干制品、鱼糜制品、水产调味品等系列,40多个品种技术含量提升,培育蚝豉、蚝油、鱼肝油、鱼翅等特色海产加工品树立品牌。大力开拓旅游食品、风味食品、休闲食品等方面水产品精深加工领
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到阳江投资水产品加工项目,鼓励现有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效扩产,把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阳江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拉动阳江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
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策划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力争更多的关键项目、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财政扶持。重点培育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阳江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导其开发旅游水产食品、休闲食品,实行多元化经营,打造成为华南著名的水产品深加工基地。
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水产品精深加工的集群品牌,完善品牌成长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品标准制订,争取掌握标准制订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善和延长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包括苗种孵化、养殖、饲料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冷冻仓储、保鲜运输、水产品贸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加快产业上下游整体推进,促进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产业整体优化升级。
(3)强化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单位的执法检查,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教育,不定期举办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增强从业人员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积极指导企业增资扩产,改造生产线,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食品安全国际认证。
(4)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