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阳江拥有丰富优质硅砂资源与能源优势,充分发挥阳江海运临港优势,把握节能减排背景下建筑节能在国家政策强力推行和需求替换升级中的机遇,以建筑节能玻璃为主攻方向,抢占的高端产品优势,以LOW-E镀膜玻璃以及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制造为突破口,推进从节能玻璃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销售、售后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打造阳江新型节能建材制造基地。
(1)坚持高端发展的导向
严格控制普通玻璃发展速度与规模,大力扶持建筑用玻璃幕墙、外门窗玻璃LOW-E镀膜玻璃以及LOW-E中空节能玻璃的制造与生产,进一步形成透明、乳白、灰色、蓝色、绿色、碧玉色等多种夹胶节能玻璃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遵循先国内市场,再国外市场的顺序,以高附加值建筑玻璃产品市场的扩大引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品牌建设的提高,打造自主品牌进而带动玻璃深加工行业中最先进的玻璃技术研究、深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检验设备等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玻璃行业发展的巨型航母。
(2)推进产品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节能认证
我国幕墙门窗所用的节能玻璃正经历着从普通白玻璃发展至较深颜色的吸热玻璃,再到镀膜玻璃;从中空玻璃再到Low-E玻璃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建筑用玻璃产品的节能认证是企业扩大市场,获得政府采购资格的前提。要积极帮助企业完善节能玻璃产品检测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节能认证,以此为基础扩张国内市场。
(3)推进玻璃制造生产环节的绿色制造
在工业能耗中,玻璃行业的能耗仍显巨大。要实施玻璃生产的节能降耗,积极开发节能低碳工艺,强化技术改造支持,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达到先
进技术创新成果与现有技术的融合、嫁接以及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实现,在玻璃生产过程中不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
4、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
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铜镍为主体的金属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回收和再生资源的利用,重视抓好有色金属开采及其加工,兴办有色金属工业园,运用科学工艺选好矿、炼好矿,提高有色金属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破
推进阳江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阳江,服务环北部湾,辐射粤西、云浮、桂东南、湘西南等广大区域,建设面向西南的物流配送基地、区域工业会展中心,打造我国大西南重要出海口,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
以区域特色工业为中心,形成与周边湛江、江门、茂名、珠三角港口城市的差异化与合理分工,建立起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综合竞竞争力强的具有阳江独特优势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环北部湾、环珠三角,辐射粤西、云浮、桂东南、湘西南的国内重要物流基地。
(1)尽快形成融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交通网络体系
要按照融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交通要求,进一步加快公路、港口、航道、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阳云高速公路阳江段工程建设,打通直接联接汕昆高速、京珠
高速、桂东南、湘西南的高速公路通道,尽快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骨架,二、三级路连接加密的直达阳江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加快阳江港大吨位深水泊位建设,增加港口吞吐能力和航道通航能力,规划新增加港口吞吐能力1500万吨,科学实现集装箱码头、通用码头功能与区位协调。全力推动沿海高速铁路建设,争取尽早建成江门至阳江、广州至阳江和港、珠、澳至阳江的城市高速轨道交通网络等,加强阳阳铁路与三茂铁路以及大西南地区铁路网的营运合作,争取构建直达阳江的客运、货运铁路网络。
(2)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一级国际化专业市场
以阳江五金刀剪、纺织服装、区域特色食品与海产品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地域性、民族性与区域性特点,结合国家扩大内需与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市场的战略决策,整合云浮、桂东南、环北部湾地区、湘西南等区域特色产业,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打造与粤西、桂东南、环北部湾地区若干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配套的一级国际化的专业市场,构建具有信息功能、主题会展功能、物流配送功能、加工包装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以国际化的专业市场带动阳江电子口岸、物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振兴,以专业化市场带动阳江工业、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实现联动发展,激发出各方面的主动性与创造活力,把阳江建成为整个粤西地区、环北部湾地区、桂东南、湘西南区域特色产业的集散地与进出口基地。
(3)建设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阳江港国际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港口群的合作互补,打造现代化物流基地。推进以阳江保税物流中心、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为支撑的阳江港物流区建设,争取在阳江港布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在阳江设立面向大西南、环北部湾的煤气、油品分销基地,积极协调政府各部门间关系,创新机
制加快国际进出口贸易通关,把阳江建设成为区域特色产业进出口枢纽。建设市保税物流中心与物流基地,依托阳江各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市场,建设连接阳江火车站、阳江各码头、汽车站,构筑通往大西南、环北部湾、珠三角各地、海外的海陆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2、会展业
以南海开渔节、旅游文化节和国际刀剪博览会、风筝比赛等重大活动和“南海1号”有关文化项目建设为龙头,促进文化与经济互相融合,做大做强文化经济,进一步提高现有会展的国际知名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区域性专业会展,成长出一批在行业与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专业会展品牌,推进阳江会展经济向纵深发展。
(1)力争成为环北部湾、粤西区域特色产业国际展示的窗口
结合粤西、桂东南、湘西南区域特色产业特性,积极开展能体现出区域特色的专业性交易会和展(博)览会,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方针,吸引和鼓励这些区域的县域经济企业来阳江参加各种交易会和展(博)览会,组织开展好以国际采购为主题的特色商品展览会,力争主要商品市场和特色经济区域的块状经济成为国际采购商的生产基地和供货基地,通过阳江走向世界,逐渐形成阳江专业性、区域特色性品牌,进而推动阳江会展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全面发展。
(2)创新机制,提高会展水平
利用一年“两次广交会”的推动作用,融入珠三角会展经济带,形成既与珠三角现有会展内涵的合理分工,又与珠三角各市会展的联动,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平衡好政府主导与民营主导、政府扶持办展模式,加大会展经济连动发展效应,形成包
括设计搭建、展馆服务、展品运输、展会咨询,以及其他延伸服务,例如广告印刷、酒店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和相关产业簇群。
四、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以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统筹全市产业布局,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构筑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布局格局。推进与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合作,融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面向全国增强辐射力,面向世界加快国际化。根据阳江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阳春、阳东、阳西、江城区和海陵实验区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特征,规划建设“一个示范区、南北两个产业带、五基地两产业区”的产业布局。
一个示范区。逐步把海陵岛-阳东沿海打造成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以新能源与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核心区。着重发展陆上风电示范实验电站、海上风电示范实验电站、太阳能光伏示范试验电站、浪能示范试验电站、海洋生物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上网与封闭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研发中心,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强化其在新能源应用示范、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
两个产业带。南部临港工业产业带,以阳江港为核心,沿海陵湾海岸沿线阳西南部园区—阳江港—阳东南部园区的环海陵临港工业带;北部特色产业带以阳春为龙头的,阳西北部工业区—阳春—阳东北部工业区工程的特色产业带。
环海陵临港工业带。依托可建深水泊位的阳江港,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机电、绿色建材、电器制造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产业,在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港口片区附近规划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重化产业区,积极承接国内外石化下游产业转移,推进阳江港化工产业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