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按照“统筹规划、形成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每个园区突出1-2个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在园区间的优化布局,形成以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完善配套产业链,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推进阳江产业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把阳江高新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办成粤西示范性产业园区,以两园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在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石化、机电等先进制造领域有意识的吸引粤西乃至环北部湾产业创新要素的集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省示范性转移园区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快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等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把阳江打造成为广东产业转移(阳江)示范基地。创新园区土地开发模式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阳江交通港口条件优越、土地和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充足以及既有的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建立推动工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督查机制,切实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全面提高行政机关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制定与落实工业龙头企业保用电、办事优先、资金奖励等政策,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举全市之力,创造一切条件,争取省的大型产业转移园落户阳江。以各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支撑体系建设,率先完善园区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园区龙头骨干企业在工业区内设立专业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中、产品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组合,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增强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阳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五)建设全国新能源示范基地
发挥阳江海岸线长、海岛多、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政府引导,风电装备提供商、电网公司、金融机构、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在阳江建设涵盖核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浪能和生活垃圾焚烧多种发电形式并存的新能源电站,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站建设示范中心,以新能源电站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产业链条向系统集成、设备制造上游延伸,形成新能源电站应用示范与设备制造、零配件配套于一体的全国新能源产业基地。
坚持新能源电站发展与新能源设备制造相结合的战略导向,按照终端应用带动前端制造的思路,发挥阳江已有的核电站优势,联合国电集团、华润集团、大唐国际等电力集团的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摸索在阳江海陵岛旅游区、政府机关、海岛以及村为单位的社区建设自发自用封闭式新能源电站,结合国家金太阳工程推进光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小型风电站建设的方式,适时推进利用浪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以新能源电站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建设阳江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以此为契机结合海陵岛规划布局建设新能源发电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以阳江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为牵引,适时推进阳江核电工业园、风电工业园以及光伏工业园等新能源专业性园区建设,率先引进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项目,鼓励新能源电站建设方将设计团队搬到阳江,风电领域重点攻克数字化风电发电场高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突破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积累封闭式风电站、太阳能光伏电站、浪能电站系统集成经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满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要求,把阳江打造成全国新能源电站建设全套解决方案输出地,以产业链整合设计后端拉动与吸引前端新能源设备制造厂商与配套厂商投资,积极拓展本地厂家在风电用齿轮箱、轴承、叶片、偏航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开发,通过资质认证扩大在电气、轻工设备等领域的供货,逐渐形成从新能源电站建设示范、科普旅游、集
成设计再到设备与零配件制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结构,最终打造成全国新能源应用与制造基地。
(六)建设阳江临港工业基地
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阳江工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抓住广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陵湾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海域的机遇,合理与湛江港、茂名港以及珠三角各港口形成分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工业,把环海陵湾地区打造成为阳江重要经济增长极、全省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推进阳江工业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
加快建设阳江高新区、阳东、阳西三大临海工业基地,依托可建深水泊位的阳江港,切实抓好阳江港区、各类工业园区、电子口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临港工业平台。积极接受茂名、珠海等石化基地和广州等机械装备基地的产业辐射,走石化“产业后市”之路,以石化储运和石化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石油制品、石化制品等行业,以进口原料深加工项目为重点,发展CI化工,建设一批三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品及皮革材料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形成多条产业链,建设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临海石化工业。扩大向桂东南、湘西南等重点地区招商引资领域,充分发挥阳江拥有良好的海岸线、港口、铁路、国道资源以及毗邻珠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创造条件引进广西柳州、玉林等重工业基地著名制造企业的加工和机械装备配套等项目,积极引进汽车、皮卡、农用车、摩托车、农业机械、发动机制造等项目,把阳江打造成为桂东南、湘西南装备制造企业开发广东市场的桥头堡以及走向世界的出口制造基地。加快阳江电子口岸建设,推进物联网在进出口通关的应用,结合“数字广东”推进阳江港广东“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加快航运企业的结构调整,依托阳江港引进并培养国际化的企业海运集团;调整运力结构,加快船型标准化工作,
发展新型的集装箱运输船舶,推进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打通阳江通往内陆的铁路、公路绿色通道,形成海陆完善的临港交通网络。
(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行动计划
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把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阳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阳江主要支柱产业,加快建立面向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公益性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平台,集中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及认证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五金刀剪、服装机电、水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南药深加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抓紧阳江五金刀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大力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省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根据阳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抓住省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引导部属高校与阳江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建设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重点城市。重点组建阳江五金刀剪产学研创新联盟、海洋产业产学研创
新联盟与新能源产学研联盟等,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支柱产业升级。建立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和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产学研示范企业创建。
(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是阳江优化增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国家和省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和紧迫的态度,积极谋划,力争主动。
已经初步明确,近期要重点发展南药现代化、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玻璃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筹备召开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会议,通过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究部署,营造工作氛围,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加快出台阳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专项行动,大力支持阳江新兴产业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自主创新等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推动作用,促进阳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出台专项规划。市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尽快完善出台阳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制定五大产业的专项规划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尽快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九)产业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