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5)

2021-04-05 08:35

毕业设计

2009年第5期                            上海经济研究

三、城市规模分布与大城市发展

  世界上任何城市都不是孤立的,城市之间总是通过物质、人口、信息等因素的交换不断发生作用,因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间,不同规模城市在角色和作用上互补互利、相互促进。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表明,由于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区位效益的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度,大中小城市的数目和人口必须有一定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和不同的增长速度,这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的说,各国城市化都必须经历“集中性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在集中性城市化发展阶段,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现和升级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只有到了城市化率约达到60%~70%左右,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扩散性城市才能到来,某些大城市市区人口才能停止发展或者开始缩小(饶会林、李滋植,1983)。

在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F.Auerbach(1913)和Singer(1936)都证明,城市的规模分布可用帕累托分布来表示:

或log(y)=log(A)-(x)

  其中,x为特定人口规模,y为城市人口超过x,帕累托分布可视为城市系统组织层次的综合描述。

在此基础上,.(,而且当α=1y=Ax-α时,A,这就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Rule)或称为“齐夫定律(Zipf’sLaw)”。“齐夫定律”虽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广为接受。如果α>1,则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位次较低的中小城市比较发育,高位次城市规模不突出;如果α<1,则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高位城市比较突出,而地位城市发育不够,首位度高。在极端情况下,当时α=∞,该国只有一个城市,而α=0则表明该国所有城市的规模都相等

  国外学者对位序-规模法则和“齐夫定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C.H.Madden(1956)用美国1790年~1950年每10年一次的城市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160年的漫长时间里,美国的城市体系始终以位序-规模分布形式稳定地发展,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尽管城市发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城市位序发生显著变化)。GabaixandIoannides(2004)的研究表明,“齐夫命题”作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个普遍规律几乎能适应所有国家所有时期。在国内,陈勇等(1993)利用帕累托分布对我国城市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进行了验证,并计算了1959年~1989年逐年的α值,发现有α值在1.07~1.78之间波动,且总体呈增大趋势,并预测α值将继续增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

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规模分布的α值

一般都大于1,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

规模相对稳定,α值也逐渐减小;但在我

国,城市发展由于受国家宏观城市政策

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城市发展的严

格控制,导致α值逐渐增大。许学强

(1982)、张涛等(2007)的研究表明,我

国城市规模分布中,高位次城市特别是

特大城市规模发展不足。我国城市规模

分布的核密度图(图2)也充分反映了这

点。由表1我们进一步发现,我国城市

规模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分别

—35—图2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核密度图(2002~2006)注:选取Epanechnikov核函数进行估计。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食堂物资采购申请流程说明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