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斜槽或埋设水平暗管或斜暗管。5)墙体中的竖向暗管要预埋;当无法预埋需留槽时,墙体施工时预留槽的深度及宽度不宜大于95mmx95mm,管道安装完后,应采用强度等级为C20的细石混凝土填塞。6)墙体中不应设水平穿行暗管或预留水平沟槽;无法避免时,宜将暗管居中埋于局部现浇的混凝土水平构件中,混凝土水平构件的尺寸为240X200(暗管直径不大于50)。7)埋入土中部分采用页岩实心砖。8)多孔砖缺点是装修时开槽容易破坏砖。S、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是指≥2000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一般指≥2400以上的洞口(可以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避免在一个不大的窗间墙段内设置三根构造柱)。T、构造柱可以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此处的基础圈梁是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位于0.000标高处的墙体圈梁)。U、底框结构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指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撑,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V、框架结构,当框架柱和框架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柱主筋放置在最外侧,梁主筋从柱主筋内侧通过。而对于多层砌体房屋,为了使圈梁充分发挥其对结构构件的约束作用,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圈梁纵筋放置在最外侧,
6
构造柱主筋从圈梁纵筋内侧通过。
四、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建筑功能确定抗震设防类别,
然后根据烈度、设防类别和房屋高度确定框架结构抗震等级;框架柱设计时应看建筑方案柱网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增加或减少柱子。框架柱网尺寸确定后,根据抗震等级确定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根据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框架柱服务面积、层数、每层单位面积的重量设计值(一般框架结构每层单位面积的重量标准值约为12KN/M2左右,设计值换算系数约为1.25左右)初步估算框架柱截面尺寸,柱尺寸如果很大可以考虑柱内增加型钢以减小柱截面尺寸;框架梁高度一般情况下取跨度的1/13左右,框架梁宽度一般情况下取300~400,次梁高度一般情况下取跨度的1/15左右,次梁宽度一般情况下取200~300,上述梁截面尺寸要根据层高、梁跨、荷载、重要性等进行适当调整;框架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C25~C35,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建筑使用功能、轴压比、配筋率等选用较高混凝土强度。
2、框架结构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A、框架结构变形是剪切变形,下部层间位移大,上部层间位移小。B、框架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C、框架结构外圈框架梁如果搁置次梁时,应注意梁的抗扭设计,计算生成
7
的梁腰筋如果符号是“G”应改为“N”必要时适当增加配筋率。D、框架梁如果是大、小跨相邻,大跨梁上部负弯距筋应贯通小跨。E、 框架结构如果增加小量剪力墙(如电梯井采用混凝土墙),框架结构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计算时按照框剪结构计算,整个结构按照框架结构设计,(有资料介绍此种结构设计时,按照无剪力墙纯框架结构和有剪力墙的框剪结构分别计算,框架配筋取大值,剪力墙设置是为了减小位移),建议低烈度区框架结构的电梯井不设剪力墙,使结构体系受力明确。F、框架结构如果顶层框架梁跨度比较大,应注意顶层柱配筋可能变得较大。G、次梁或梁上柱搁置在主梁上,当靠近柱边放时,主梁易出现超筋现象,应调整次梁布置,个别情况次梁布置无法调整时建议将次梁改为铰接(楼梯间处梁上生柱时,适当加强生柱梁的纵筋、箍筋及腰筋)。H、框架结构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悬挑梁配筋不合理(如350宽断面配两肢箍,上部筋原位标注有可能是挑梁端部钢筋,出现大的错误),应人工调整。J、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应注意上部通长筋的配筋率,按照《抗震规范》6.3.4条设计。K、注意框架柱箍筋全高加密的几种特殊情况,按照以前强调的〈结构专业设计需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执行。L、楼梯休息平台处(特别是外凸平台)框架梁标高,应根据建筑楼梯施工图确定是否需要调整。M、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其偏心距
8
不宜大于1/4,否则宜加腋,且考虑不利影响。N、当梁交叉布置时,对应的梁的跨数应仔细复核(特别是梁高相差不大,不能够形成明显支座时)。P、框架梁和柱断面、纵筋、箍筋等按照规范设计。Q、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次梁编号一般为“LL*”,应修改为“L*”,一是和平法图集对应,二是以免和剪力墙连梁编号(LL*)混淆。R、柱轴压比与剪力墙墙肢轴压比的定义“N”是不同的,柱轴压比中的“N”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而剪力墙墙肢轴压比中的“N”是不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压力设计值。R、三级以上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应注意箍筋直径不能采用φ6;S、框架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框架柱、梁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配箍率问题,全是强条(关键是计算完成后,人为的调大及调小构件截面时容易出问题或者是PM里的参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修改时也容易出现问题)。T、屋顶梁抬柱作为出屋面框架角柱时,柱宜向下延伸一层,转换梁应双向设置,梁上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托柱框架梁和梁上柱均为结构的抗侧力构件。U、框架结构布置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半框架。V、“一”字形柱不属于异型柱,应按照普通框架柱处理。W、多层不宜采用单跨框架、高层不应采用单跨框架。(多层建筑当必须采用单跨框架时,应设置支撑、柱子翼墙、少量钢筋混凝土墙及间隔一定距离设多跨框架(资料介绍:
9
多跨框架间距为6度3.5B,7度3.0B,8度2.5B,B为楼宽)X、框架结构应避免同一楼层内同时存在长柱和少数短柱,当不能避免时应适当增设较强的剪力墙,不宜采用纯框架结构。Y、框架结构的个别部位可以采用铰接,框架梁一端有柱,另一端无柱而与框架梁铰接的节点,应尽量少。Z、宽扁梁容易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AA、框架梁截面高度hb一般不小于400,如果部分框架梁高度hb小于400,则注意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不大于hb/4的要求。AB、框架结构填充墙布置的位置对结构实际受力有很大影响(文川地震出现很多案例),例如结构上部布置很多填充墙,而下部为车库、商场等大空间,没有填充墙,则会形成结构实际上的下柔上刚,出现刚度突变;又如在结构平面一侧布置很多填充墙,而另一侧为大空间,没有填充墙,则可能造成结构实际上的较大偏心;还如建筑设置通长带形窗,柱下部嵌砌填充墙,使柱净高减少形成短柱等等,设计时要考虑以上具体情况,在计算和构造中适当加强或将填充墙改为轻质墙板。AC、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AD、抗震框架梁跨度不宜太大(以免出现强梁弱柱),跨度大时,宜加大宽度,降低梁高。AD、框架结构的楼梯踏步板配筋宜加强构造措施并宜双层配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