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供水安全,供水片区分割现象严重,供水安全可靠性较差。(2)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布局不平衡,污泥处理规模水平尚需提高,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不足。(3)电力设施:已具备有一定支撑能力的电力供应系统。但电网输配能力日趋饱和,电网走廊布局对城市用地造成分割,有待优化。(4)燃气设施。已建成区域性燃气储、输、配基础设施。但部分燃气基础设施老旧,供气可靠性亟待提高。 四、发展导向
二环区域是主城区核心增长区域,两江新区引擎带动,保税(港)区及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强力助推,拥有政策效应多重叠加的机遇。未来5—10年将是二环区域建设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加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大幅增强的关键时期。加快二环区域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建设活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为此,要坚持以下发展导向:
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加速布局和集聚重大非农产业项目,促进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不均衡、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在工业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尽快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加速集聚。
自然和谐绿色发展。依托独特的“两江四山”地理环境,肩负保护好长江、嘉陵江水质,保护好区域内各山脉生态等重任,切实改变粗放扩张发展方式,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更要建设绿色新城区。
组团布局畅通有序。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既保持特大城市的高效率,又有效防止各种城市病。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快捷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组团紧密联系、有序发展。
整体打造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城市空间,促进北部、西部、南部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与内环区域、环外区域关系,带动内环区域优化升级、环外区域共同发展。强调整体性谋划,统一形象宣传,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机制。
建管水平共同提升。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同时要同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避免蔓延式城市拓展引发的城市病和环境问题,处理好大型人口聚居服务配套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以及城市拓展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等等。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承担四大使命:
战略支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战场,二环区域尽快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要成为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带动全市“加快率先”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
集聚扩张。作为主城区拓展的重点区域,要在未来5—
10年内迅速集聚起相应的产业和人口,以主城区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规模为预期,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规模增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优化升级。在集聚扩张过程中,顺应主城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分流内环以内人口、产业,分担要素集散、公共服务等功能,培育提升国际交往、枢纽门户、服务外包、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性功能,与内环良性互动,促进主城区城市功能优化升级。
示范引领。作为全市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条件最优、发展机遇最佳的区域,要起好示范引领作用,包括内陆开发开放、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转变发展方式、“三生”协调、现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产业高端战略。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分散生产向规模集聚转型,简单制造向集成创新转型,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高耗能高排放向绿色清洁转型。
开放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注重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促进要素集聚,充分挖掘要素促进生产的最大潜力。
科学城市化战略。大规模、高效率推进城市化,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问题,实现人口城市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实现户籍城镇人口与常住城镇人口的统一,实现城市规模做大与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品
质提升同步。
“三生”协调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指引,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维护河流、山体、农田等组团隔离带,营造山水城市的良好空间环境。
以人为本战略。紧紧围绕促进人口集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人口就业发展,进行产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组团内部的功能配套,实现居住和就业岗位的就地“职住平衡”,减少跨组团出行,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区。
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节能环保,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之城,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目标:
围绕将主城区打造成为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独具魅力的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二环区域要加速集聚人口,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实力,建成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现代城市功能展示区和生态园林城市展示区,成为全市建设“五个重庆”的标杆示范区。
——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物流、商贸、会展中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到2020年达到2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稳定在50%以上。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占主导地位。
——新增城市人口集聚区。到2015年新增集聚人口335万人左右,达到6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再新增集聚人口300万人左右,达到900万人以上(加上内环以内人口,主城区人口达到1200—1300万人),新增布局22个大型人口聚居区。户籍人口城市化率2015年达到80%左右,2020年接近100%。
——现代城市功能展示区。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网络空间体系,到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67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68平方公里(加上内环以内城市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88平方公里)。建成二环区域“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综合交通结构合理、快捷畅通、高效节能、和谐有序、安全文明,快速路网密度达到0.34公里/平方公里。形成10个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便捷。
——生态园林城市展示区。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体系,逐步建成生态型城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表1 二环区域发展目标
序号 1 2 指 标 名 称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单 位 万人 %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265 60 600 80 9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