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一级保护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以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噪音控制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综合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推进燃煤锅炉废气污染治理,提升工业窑炉废气治理水平,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快排放超标车淘汰更新。加强餐馆及摊贩油烟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建筑工地等城市扬尘污染,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河流清淤工程和沿岸生态建设工程,推进梁滩河、大溪河、璧北河、栋梁河、朝阳河、肖家河、跳墩河、花溪河、一品河、苦溪河、清水溪、盘溪河、伏牛溪、跳蹬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对重点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对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工业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库污染,全面调整畜禽养殖业和水产业布局,二环以内关闭、搬迁现有畜禽养殖场。加强机动车、工地、露天娱乐场地等的噪声监测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三高一低”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就近优先引进同一产业链上的关联行业,鼓励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努力将“资源—产品—污染物”的资源单线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
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园区上中下游产业链、水电气热联供、基础设施配套、物流配送服务和生产生活环保生态管理等“五个一体化”。推进企业生产内部工艺之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对外交通。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铁路“4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建成内陆最大的内河港,建成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
(1)铁路:建设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形成“一枢纽十五干线”布局。建设二环区域铁路环线,线路走向为北碚—巴南—惠民—鱼嘴—果园—两路—北碚。规划形成四主一辅客运系统和“1+9”货运系统,四主一辅客运系统为重庆站(菜园坝)、重庆北站(龙头寺)、第三客站(上桥)、重庆东站(茶园站)四个主客运站,一个沙坪坝辅助客运站,“1+9”货运系统中1是兴隆场编组站,9是九个货运站: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磨心坡、北碚站、白市驿、黄磏站、珞璜(小岚垭)、鱼嘴(唐家沱)、洛碛站、伏牛溪。
(2)公路:建设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形成“三环十三射”布局,建设四公里、茶园、西永、西彭、两路、北碚、鱼嘴、鱼洞、白市驿、上桥等十大公路换乘中心和南彭公路物流基地。
(3)航空:建成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用地远景按照4条跑道、7000万人次/年,货邮250万吨/年吞吐能力控制。积极推进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空—铁联运,将城际铁路、高铁系统引入机场,加强空—轨衔接,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图15 对外交通规划图
(4)水运: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建成内陆最大的内河港。建成以长江、嘉陵江为骨架的干支联动高等级航道体系,形成对接川、黔、滇、鄂等的骨架航道,使长江干线、嘉陵江沿线所有城市全面通达三级航道,加快建设寸滩港港区、果园港港区、东港港区3个水运枢纽港,
根据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适时启动黄磏港港区建设。建设高效的港口集疏运衔接系统。
城市交通。建设“半小时交通圈”,二环区域任意一点到内环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构建以“二网一站”(轨道交通网、城市道路网、换乘枢纽站)为支撑,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结构合理、快捷畅通、高效节能、和谐有序、安全文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调整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模式,从“圈层+放射”转变为“南北延展、东西对接”模式,中部槽谷、东西两侧槽谷采用城市交通干线系统,组团内以集散和本地交通组织为主。
(1)道路:形成“六横七纵一环多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全长882公里。其中二环区域快速路长度720公里,快速路网密度达到0.34公里/平方公里。
(2)轨道交通:远期形成18条轨道线路,总长820公里,其中二环区域轨道交通线网长度612公里,线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依托轨道站点,建设54个重要的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至2020年共建成基本线网11条,约548公里。
图16 城市交通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