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2.阅读下面这周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 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眄(miǎn):斜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领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②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③。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②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③七十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两人都六十七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三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
②
③
④
乐。
B.第七句“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C.第八句中的“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 秋日共醉图。
E.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春风倚棹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间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中的“一雁”和“孤帆”都是借代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 《送张舍人之江东》的颈联意思是说,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C. 《送严士元》的颔联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让人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交谈的身影,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D. 《送严士元》的颈联两句均为实写,上句写送别时落日去帆的景色,下句补叙离别后严士元所去之地。
E.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人诗人深清厚谊。
15.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 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4.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15. 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 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D.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 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借代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
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15. 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5.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6.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17. 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4.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飞花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③
④
②②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看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大量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15. 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②
③
①